冯时行

冯时行(1100—1163)是宋代的状元,字当可,号缙云。他的祖籍是浙江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关于他的出生地,目前的资料尚未有确切的记载。

冯时行在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中获得了状元的称号。他历任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官职。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因此被贬谪。他在重庆结庐授课,度过了十七年的废黜生活后,重新得到了重用。最终,他官至成都府路提刑。

冯时行逝世于四川雅安。他的著作包括《缙云文集》43卷和《易伦》2卷。

生平

冯时行,字时行,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臣。他少年时在巴县缙云山寺读书,后来在1124年中北宋徽宗宣和六年的科举考试中成为状元。然而,由于他的言行不合时宜,被贬为云安尉(今重庆市云阳县的官职)。在南宋建炎元年至三年(1127-1129)期间,他被调任为奉节尉,之后又在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1134)期间担任江原丞一职。在任期间,他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深受川陕抚谕杨愿的器重和推荐,最终被提升为左奉礼郎。绍兴五至六年,他担任丹梭县知县。绍兴七年(1137年),他应召入京担任左朝奉议郎(皇帝身边的咨询官)。当时,金兵已经占领了汴梁(北宋的都城,今开封),已经过去了十年。冯时行坚决主张抗金,于绍兴八年晋见高宗,上书《请分兵以镇荆襄疏》,奏请派遣重兵镇守荆襄地区,以便让岳飞专心致力于江汉地区。然而,主张和议的高宗却斥责他的建议为“杯羹之语”。绍兴九年(1139年),他被任命为万州知府,镇压邪恶势力,为民除害,提倡农业和教育,为当地积累了一批财富。绍兴十一年(1141年),转任为运判官李炯企图以提取万州大量积蓄,向朝廷献媚固宠,率领500飞虎军强行提取,而冯时行坚决反对。结果,他被提刑何麒弹劾,罢官削职,除名《大宋状元录》,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流离失所,辗转于万州和开江之间。


绍兴十四年底,冯时行回到家乡乐碛,由于愤怒,将原籍“乐碛”改为“落碛”(今洛碛得名缘由)。稍后,他在缙云山购置了田地,建立了房屋和学校,但却“坐废”了整整十七年。直到秦桧去世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冯时行才再次起用,被任命为蓬州知州(今四川蓬安县)。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冬,他又被荐任为黎州知州(今四川汉源)。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背盟,冯时行再次被高宗召见,上书《请易田师中用张浚、刘绮疏》,疏中说:“自古未有人主退而能使天下进,人主怯而能使天下勇,今之形势,愿陛下舍一己之好恶,勉用张浚、刘绮、李显忠等将领抗金。”并提出“宜省官吏,减州郡冗卒”。他被提升为右朝请大夫,负责成都府的刑狱工作,并在边境事务中表现出色,取得了显著的功绩。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冯时行在雅州(今雅安)去世,享年63岁。他死后被追封为“古城侯”,最初葬在雅州古城,后来迁葬到巴县鱼嘴沱(今江北区鱼嘴镇)。 冯时行生平详情»

轶事典故

《不懂规矩的冯时行》是一篇讲述冯时行治理万州的故事。在绍兴九年,冯时行出任万州知府,发现万州民生凋敝,破败不堪。一天,他救了一位老妇人,了解到她的丈夫和儿子因为官府赋税过重被恶霸孙奇虎抢劫致死。冯时行决心为百姓伸冤,收集到孙奇虎的罪行并宣判他秋后问斩。百姓欢呼雀跃,感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踏实。冯时行不仅在治理万州方面做出了努力,还在乡野开办学堂,给孩子上课,教大人识字,为万州带来了清明祥和的生机勃勃。

冯时行的治理之道是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他深入了解万州的情况,发现有的地方适合打渔,有的地方适合养蚕,大部分县乡土地肥沃,适合种田。他鼓励百姓安居乐业,让他们能够自给自足。这种以百姓为中心的治理方式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欢迎。

冯时行不仅在治理方面做出了努力,还注重教育。他开办了学堂,给孩子上课,教大人识字。这样的举措让万州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他们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冯时行的教育举措为万州带来了一片清明祥和的生机勃勃。

冯时行的治理方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赞赏。有一次夏稻收割之后,乡绅们给冯时行送来两担新米,让他尝尝新鲜。冯时行虽然不愿意接受,但最终还是收下了稻米,并坚持以市价购买。他的这种廉洁自律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冯时行的治理给万州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困难,还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他的治理方式以百姓为中心,注重教育,廉洁自律,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赞赏。冯时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官员应该懂得规矩,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为他们谋福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 冯时行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