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大,约1200年前后在世,是宋代的词人。他的字是敬之,号是随庵。关于他的生卒年,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但大致可以推测他约在宋宁宗庆元前后在世。
林正大在开禧中(1206年)担任严州学官。他擅长以前人的诗文为基础,加以改编,创作出杂曲的词作。因此,他被誉为宋代最为“专业”的檃栝词人。
传世的林正大作品有《风雅遗音》二卷,共计四十一首词。这些词作展现了他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尽管他的生平资料有限,但他的作品仍然被后人所传颂,成为宋代词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林正大,字敬之,号随庵,是南宋开禧年间的严州学官。根据史料记载,他是道州使君之子,尚书吏部开府公的孙子。林正大生长在华胄之家,但他并不为流俗所动,一直恪守着诗礼的遗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来立足于社会,但却一直未能得到赏识。他深谙《易经》的精髓,因此自称为随庵居士。
根据《四溪林氏谱》的记载,林正大的曾祖父林杞是宋朝崇宁年间的进士,曾担任帅府参谋、吏部尚书等职务。而《分疆录·乡逸传》中也有关于林正大的记载,称他是林杞的孙子,字正大,号随庵,喜欢读书和吟咏,擅长文学,但他选择了隐居不仕。
根据叶适的《水心文集》中的《林敬之挽词》,我们得知林正大辞去了教职,居住在新河街,专研孟子的学说。他在世时生活凄凉,据推测他去世时《永宁志》刚刚完成,那是嘉定九年(1216年)。薛师石也有一首《挽林敬之》的诗,其中写道:“闭门常读《易》,遁世意如何。有酒可消闷,无阶不种莎。闲时寻旧友,月夜步新河。我亦逃名者,题碑愧尔多。”这首诗表达了对林正大的赞美和理解,他们都知道林正大是一个遁世的隐者,专注于研读《易经》。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林正大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但他选择了隐居不仕,专注于研究《易经》。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却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赏识。他的生活凄凉,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隐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最重要的,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
林正大人物生平详情»
林正大是宋代最多产的檃栝词人之一,他的作品集《风雅遗音》共有四十一首词。这部词集收录了许多古人的诗文,并将其改编成檃栝词。林正大在自序中提到,他在闲暇之余阅读古代诗文,选取其中的精华,按照乐府的律令进行改编,然后将其记录下来,最终形成了《风雅遗音》。这部作品婉约而成章,既有乐府的风格,又不过分放纵。林正大认为,尽管世俗中已经有了许多乐趣,但他相信还有像他一样对檃栝感兴趣的人存在,他们可以一起欣赏这些词作,一起感叹其中的遗味。
《风雅遗音》的檃栝对象主要是李白、杜甫和苏轼的作品,但也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并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广泛。就檃栝的内容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独创性,但是林正大将共计十八位作者的原篇改编成了四十一首檃栝词,这在数量上是前所未有的。林正大的檃栝词使词的制作过程变得典雅,他能够面对已经被公认为经典名作的诗文,与古人进行对话。正如林正大所说,檃栝可以带来“不仅可以满足欢乐之情,也能够想象古代贤人的高尚境界”。因此,檃栝的历史在林正大的专集出现后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
举例来说,他在《贺新凉》这首檃栝中改编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格调,并且在措辞上也相对忠实于原作。但是在对待生死相同、生命长短无别的观点上,林正大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他在词中写道:“念人生、行乐都能几”,这是原作中没有的一句,显然是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短暂的理解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的主动加入,从改编的角度来看,这是对原作的一种突破。
林正大的檃栝词为古代诗文带来了一种典雅的改编方式,使得词的制作过程变得更加精致。他的作品《风雅遗音》不仅扩大了檃栝的对象范围,还展示了多样化的风貌。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檃栝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林正大主要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