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本

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是元代地理学家。他出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曾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担任淮阴县令。然而,他的父亲并没有从政。元朝建立后,朱思本的家庭逐渐走向衰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宋朝灭亡的痛苦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坚决不愿仕官于元朝,对新朝廷持抵制态度。他们对名利不屑一顾,选择隐居遁世的生活方式,这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思本在李孟劝他回归儒家学说并仕官的建议后,拒绝了这一机会,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考察活动。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幅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并将其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这幅地图详细描绘了当时中国的地理情况,成为了元代地理学的重要成果之一。

然而,关于朱思本的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

人物生平

朱思本是南宋末年的一位遁世入道者。他出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曾以科举入仕,任淮阴县令,但父亲并未从政。元朝建立后,朱思本的家庭逐渐破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宋朝灭亡的痛苦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决定不仕元朝,厌世遁迹,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满十四岁的朱思本曾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龙虎山学道。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教派的中心,自四代张天师起即据此山传教。元朝平江南时,天师张宗演被元世祖忽必烈命其主领江南道教。张宗演的徒弟张留孙留在大都,建立了崇真宫,专门负责祠事,并被授予玄教宗师的职位。朱思本入山后,他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地位也逐渐上升。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朱思本奉玄教宗师张留孙之命,离开龙虎山前往大都,成为留孙和全节的得力助手。尽管如此,朱思本却留下了一句诗:“胡为舍此去,乃与尘俗萦,人生有行役,岂必皆蝇营。”看来他早就下定决心,不做庸庸碌碌的人,也不追求权势。然而,他利用这个机会,考察各地的山川风俗、民生状况、时政得失以及自然灾害等,从科学的角度做出了一番事业。

朱思本游历考察各地达20年之久。这期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大德三年(1299)离开龙虎山北上,游览了会稽、洞庭等地,穿越了荆、襄、淮、泗等地,还经过了韩、魏、齐、鲁等地,最后到达京都(大都)(《贞一斋诗文稿·舆地图自序》)。第二阶段是从至大四年(1311)到延祐七年(1320)止,他奉诏代祀名山大川,包括嵩高、桐柏、祝融等地,甚至一直到海边。这20年间,除了在大都停留一段时间外,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真可谓“跋涉数千里间”。

朱思本的游历考察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科学的追求,也是为了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生状况。他通过观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当时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行动也体现了他对权势和名利的淡漠态度,他更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朱思本的遁世入道之路虽然与世隔绝,但他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知识,并不一定需要追逐权势和名利,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思本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