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学士王约,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他生于元宪宗二年,即公元1252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即公元1333年,享年82岁。
王约的祖父王通是汴京三槐堂的后裔,在宋末时期因避乱而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王约自幼聪慧,有睿智的天赋,他的风格独特。他曾跟随魏初游历各地,广泛涉猎经史之学,擅长文辞。
公元1276年,即至元十三年,王约被翰林学士王盘荐为从事,后来又连续晋升为监察御史。
王约(公元1252至1333年),字彦博,号豫斋,赠文定公,亦称大梁王文定公。他生于元宪宗二年,卒于文宗至顺四年,享年八十二岁。王约的祖父王通是汴京三槐堂的后裔,宋末时期迁往真定(今河北正定)避乱。王约聪明才智,风格独特,曾从魏初游历,广泛涉猎经史,擅长文辞。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他被翰林学士王盘荐为从事,后来又担任监察御史。
王约上奏的二十二项事务包括实行京师政策,减免差税,开放猎禁,减免逋负,救济贫困,停止冗役,禁止鹰房,振兴风纪,清除宿弊,慰问远方,减少贡献,调查利病,促进农民利益,鼓励学校,建立义仓,核查税户,重视名爵,明确赏罚,选拔守令,淘汰官属,制定律令,改革两司。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成为元代前期的施政纲领。
王约后来升任翰林直学士,担任知制诰和修国史,他请发米续赈,前后救活了京畿东道饥民五十多万人。仁宗在东宫时就已经知道王约的名字,考虑到他的才能,想要任用他来辅佐自己,于是擢升他为太子詹事,并多次听取他的建议进行改正。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经评论道:“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其职。然而仁宗的善政在史书中多次见到,是否可以说是王约辅导的结果呢?王约可以说是给予仁宗智慧的人。”至治三年,高丽因为王约的一句话而保住了国家,高丽人说:“不绝国祀者,王公也”。
王约曾经“出赈河间饥民,均核有方,全活甚众。”当地百姓曾经建立了王约庙来纪念他,如今河北省任丘市仍然有王约村(前王约村、后王约村)。王约在元世祖时期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后来担任中书、詹事、集贤大学士,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长达五十年之久从事于公文撰拟。在此期间,朝廷的重要文诰都由王约负责总结。
仁宗时曾经通告各大臣:“事未经王彦博议者,勿启”。王约与欧阳玄一起,凡是朝廷内的重要文诰和典册,大部分都是出自他们的手笔,被称为元初的“鸿笔”。王约在英宗时期以集贤大学士的身份退休。后来又奉诏整理元初以来的律令,名为《大元通制》。他的著作包括《潜丘稿》三十卷,《史论》三十卷和《高丽志》四卷,《元史》中也有他的传记。他的儿子王思诚字克修,担任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他的
王大学士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