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昂,字衡仲,号鹤江,是明代的一位学者和官员。他出生在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在正德丁卯年(1507年),他通过乡荐考试,获得第二名的成绩。在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的甲戌科进士考试中,他以第三名的成绩成功中举。之后,他除了担任编修一职外,还历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讲、翰林学士兼詹事等职务。他还曾经担任尚书一职。
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八月,蔡昂因病去世,葬在淮安城南的包家园。他留下了一部名为《颐贞堂稿》的著作。他的葬礼和祭祀按照例行的仪式进行,并被追赠礼部尚书的职位。
蔡昂是明代的一位学者,他自幼聪明好学,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买不起书籍,于是他经常去有藏书的人家借书来读,并且能够一览成诵。
在正德二年的秋天,蔡昂与同乡潘埙、周于德一起前往南京参加乡试。他与潘埙都中式了,而且他是第二名,而周于德则落榜,后来选择弃文从戎,最终官至后军都督。潘埙第二年连捷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然而,蔡昂连续两次都未能考中。直到正德九年的春天,他第三次参加礼部试,考中了第三名。在廷试时,他也是一甲第三名,即所谓的“探花”,因此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在他之前,淮安已经出过一位探花,陈澜在弘治九年考中第一名,廷试排名第三,进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不过,陈澜的祖籍是山阳,而蔡昂则正好相反,他的祖籍是宛平县。
正德十五年的闰八月,蔡昂得了一场病,他向皇帝请假回家养病,得到了同意。这可能是他当官后第一次回家,他在家中设宴招待家乡的亲戚和朋友,座上满坐都是达官贵人和知名人士。当时年仅十五岁的著名文学家吴承恩与蔡昂没有亲戚关系,但他主动求见,以斯文见赏,受到了蔡昂的雅遇。二十多年后,蔡昂去世,吴承恩为他写了一篇诔词,对这段记忆仍然清晰。他把自己当作蔡昂的门人,将蔡昂比作中子王通和靖节先生陶渊明,自己则以薛收、颜延年的身份,在词中表彰蔡昂的文章和道德。他将自己这次与蔡昂见面的经历比喻为“登龙识李”。可以想象,在蔡府的宴席上,吴承恩肯定有一段精彩的敏捷和机智的应对。想象一下,许多人都想见到蔡昂,以一次接触或一次赌博为荣,但一个未被邀请的少年竟然能够登上探花郎的席位,并受到“见赏”和“雅遇”,这显示了吴承恩的早熟,也更加显示了蔡昂的才识。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去世,明世宗登基,十一月下令纂修明武宗实录,蔡昂参与了这项工作。到了嘉靖四年的六月,实录修成,蔡昂因功被提升为右春坊右赞善。嘉靖八年的四月,他被任命为催纂官,参与纂修《大明会典》,后来又升任侍讲学士。十一年...
蔡昂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