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严遂成生于1694年,具体出生日期不详。他是清朝高宗乾隆初期(约1736年前后)的时代人物。严遂成的字是崧占,也有一作崧瞻,号称海珊。他出生在乌程,即今天的浙江湖州。

在1724年,严遂成以进士的身份考中,后来被任命为山西临县知县。1736年,乾隆元年,他参加了“博学鸿词”的考试,但因为家中有丁忧(家中有人去世)而返回家乡。

严遂成后来被调任直隶阜城知县。之后,他又被迁到云南嵩明州担任知府,并创办了凤山书院。然而,后来他又被调任雄州知州,但因为某些事情而被罢免。

严遂成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所到之处都有声望。后来,他再次被任命为知县,这次是在云南。严遂成在官职上一直工作到去世,具体死亡日期不详。

文学成就

严遂成是一位工诗的才子,他曾经携带自己的诗稿去请教厉鹗,但却未能得到嘉许。然而,这一次的经历却激发了他更加发愤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遂成展现出了天才般的才华,他的诗作既雄奇又绮丽,尤其擅长咏物和读史诗。他曾经自负为咏古第一,而一些评论家则认为朱彝尊、查慎行之后,他能够自成一家。他的作品包括《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以及《诗经序传辑疑》二卷,这些作品都在《清史列传》中广为流传。

其中,《明史杂咏》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一部“诗史”。他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牧、吴锡麟并列,被称为“浙西六家”。这六位诗人都在浙江地区活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严遂成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明史杂咏》被誉为“诗史”,正是因为它将历史与诗歌相结合,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叙述历史的故事。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并且更容易被吸引和记忆。严遂成与其他五位诗人一起被称为“浙西六家”,这也是对他们在浙江地区文学界的重要地位的肯定。

严遂成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他的影响力也延续至今。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严遂成的才华和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严遂成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