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夔

高心夔(1835~1883)是江西湖口县城山乡高大屋村人,原名高梦汉,字伯足,号碧湄,又号陶堂、东蠡。他在咸丰九年考中进士,但两次考试都因在“十三元”一韵上出了差错,被摈为四等。后来他担任吴县知县的官职。

高心夔不仅擅长诗文,还善于书法和篆刻。他的作品有《陶堂志微录》。他与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和黄锡焘一起,曾为清末宗室贵族肃顺的幕府,被称为“肃门五君子”。

关于高心夔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和细节,文中并未提及,所以无法提供相关信息。

个人成就

高心夔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尤其擅长研究小学。他工诗,多以魏晋时期的古风为题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喜欢渊明的诗歌,因此自号“陶堂”。在运用词语和造句方面,他常常能够创造出新奇的表达方式。他的诗风沉雄峭拔,充满了诙谐和不可预测的元素,被认为是近代以拟古诗歌为标榜的“汉魏六朝诗派”中的主要代表之一。王闿运在《湘绮楼说诗》中评价他的诗风说:“高伯足诗少拟陆谢,长句在王维、杜甫之间。中乃思树帜,自异湘吟。”他也善于讽刺时人,名士李慈铭也不得不承认高心夔是“实名士”,文学成就在江右地区独占鳌头,他在己未、庚申两次科举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很少有人能够与他相比。高心夔广泛吸收众多长处,追求新古风格,在近代诗坛上成为了“鹰扬于楚蜀”的名家。

除了诗歌创作,高心夔还有深厚的篆刻功底,他的作品不拘泥于浙派和皖派的传统,独辟蹊径,至今仍有不少他的刻印作品流传下来。他也擅长书法,他所临摹的颜真卿的字迹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江苏宜兴的“东坡书院”现存的匾额就是高心夔所亲笔书写的。

高心夔著有《陶堂志微录》5卷、《陶堂遗文》、《恤诵》、《碑求九》各一卷。这些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展示了他在学术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才华横溢。高心夔以他的卓越才华和学术成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楚蜀地区备受瞩目的名家。 高心夔个人成就详情»

轶事典故

高梦汉心中一动,他知道肃顺是在给他一个机会,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于是他答应了肃顺的邀请,并且同意改名为高肃。从此,高肃成为了肃顺的得力助手。



在肃顺的帮助下,高肃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他凭借着出色的文笔和深入的思考,为肃顺撰写了一份份精彩的奏章和公文,为肃顺的政绩增光添彩。肃顺对高肃的才华赞赏有加,他常常将高肃介绍给其他重要的官员,并且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高肃在肃顺的身边工作了数年,期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结识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他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见识。他学会了如何处理政务,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然而,高肃并没有忘记曾国藩给他的托付。他时常思念曾国藩,想知道他在战场上的情况。于是,他写信给曾国藩,询问他的近况,并将肃顺的举荐信一同寄去。曾国藩收到信件后,非常感动和欣慰,他知道高肃在肃顺的身边一定有所作为。



曾国藩回信给高肃,告诉他自己在战场上的情况,并且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感激之情。他鼓励高肃继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高肃读完信后,倍感鼓舞,他决心要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曾国藩和肃顺对他的期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高肃在肃顺的帮助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备受赞誉的官员。他的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成为了肃顺的得力助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交曾国藩和得识肃顺,对于高肃来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结识了两位伟大的人物,还让他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他通过与曾国藩和肃顺的交往,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明白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重要性。



高肃的故事告诉我们,结交优秀的人物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这段交往的机会,努力为他们带来价值,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高心夔轶事典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