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端

徐端(约1754—1812),字肇之,是浙江德清人,清朝大臣。他的父亲是振甲,曾任江苏清河知县。

徐端年少时跟随父亲任职,学习河务知识。后来他考中进士,成为通判。在乾隆年间,青龙冈发生了河道决口的情况,振甲被任命为涉县知县,负责修复河道。徐端作为振甲的助手,协助他完成了这项任务。当时的大学士阿桂看到了徐端的才能,决定留他在东河任职,并授予他兰仪通判的职位。

不久后,徐端升任同知,被调到睢宁任职,之后又调到开封下南河。最终,他的官职升至江南河道总督。

然而,嘉庆十七年(1812)徐端因长期劳累而患病,最终因病去世。

人物生平

徐端是清朝的一位大臣,他的父亲徐振甲曾任江苏清河知县。徐端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河务,后来进入官场担任通判。在乾隆年间,青龙冈的河道决口,徐振甲负责修复,而徐端则协助他的父亲进行工作。大学士阿桂看到了徐端的才能,留他在东河任职,并任命他为兰仪通判。不久后,徐端升任同知,被调到睢宁,之后又调到开封下南河。嘉庆三年,他被任命为山东沂曹道的署理。当睢州的河道决口时,徐端参与修筑了曹州堤,成功地避免了灾害。嘉庆四年,他被提升为江西饶州知府,但未上任就被调到江苏淮安。七年,他被任命为淮徐道的总督,但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去职务,回到家中守制丧。九年,他被晋升为三品顶戴,担任东河河道总督。当时衡家楼的河道决口,徐端提出了修复计划,得到了皇帝的赞同。冬天,清口的水浅阻碍了船只通行,徐端与尚书姜晟等人前往视察,并提议展开引河工程,修建祥符五瑞坝,将河水分流入洪湖,以助清除黄河淤泥,最终清口恢复通畅。之后,他被任命为江南河道总督。第十年,他提出了治理云梯关沙淤和修筑桃源以下堤坝的计划,并建议将河口束清坝移建到迤南湖水汇出的地方,以便更好地控制水流。他还提议在束清坝外筑东坝,对岸的张家庄增筑西坝,并保留二十丈的水闸,根据湖水的大小来控制水流。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秋天,义坝开始修建。当时命令侍郎戴均元负责筹备黄济运输,徐端与他一起提出了濬王营减坝以下盐河的计划,遇到水位上涨时,及时放水,以减轻黄河对淮河的冲击,同时也保证湖水的顺畅流出,减轻了堰坝的压力。第十一年,洪湖水位异常上涨,幸好有新筑的子堰抵挡住了洪水,没有造成灾害。然而,黄河的水位也上涨,决口了盐河民堰,运河东岸的荷花塘也决口了。由于功过相抵,徐端免于受到责备。根据旧制,南河设有正副总河,后来裁撤了副总河的职位。而在这个时候,戴均元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徐端成为他的副手。秋天,周家楼的河道决口,上游的郭家房堤也受到了威胁,命令徐端专门负责修复郭家房的堵口,四个月后工程完工。当时黄河通过减坝的六塘河流入大海,正河断流,众人纷纷建议改道,皇帝颁布了御制黄河改道的诏令,命令徐端视察海口。然而,由于六塘河下游水势散漫,难以进行工程,皇帝又颁布了御制治旧河的诏令,命令徐端专门驻扎在减坝进行督工。第十二年春天,工程完工,河道恢复了原来的路径,徐端被晋升为太子少保。秋天,海潮上涨,黄河从陈家浦溢出,流入射阳湖,徐端建议在黄泥嘴修建坝堤,清理淤泥,使河道恢复原状。第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正总河。之前,徐端多次提到河道淤泥是由于海口水流缓慢所致,建议修筑云梯关外的长堤,束水攻沙,但未能实施。现在,两江总督戴均元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徐端成为他的副手。秋天,周家楼的河道决口,上游的郭家房堤也受到了威胁,命令徐端专门负责修复郭家房的堵口,四个月后工程完工。当时黄河通过减坝的六塘河流入大海,正河断流,众人纷纷建议改道,皇帝颁布了御制黄河改道的诏令,命令徐端视察海口。然而,由于六塘河下游水势散漫,难以进行工程,皇帝又颁布了御制治旧河的诏令,命令徐端专门驻扎在减坝进行督工。第十二年春天,工程完工,河道恢复了原来的路径,徐端被晋升为太子少保。秋天,海潮上涨,黄河从陈家浦溢出,流入射阳湖,徐端建议在黄泥嘴修建坝堤,清理淤泥,使河道恢复原状。第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正总河。先前,徐端多次提到河道淤泥是由于海口水流缓慢所致,建议修筑云梯关外的长堤,束水攻沙,但未能实施。现在,两江总督戴均元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徐端成为他的副手。秋天,周家楼的河道决口,上游的郭家房堤也受到了威胁,命令徐端专门负责修复郭家房的堵口,四个月后工程完工。当时黄河通过减坝的六塘河流入大 徐端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