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 撰的生平

生平
吕不韦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政治名人,他在治国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在那个时代,名士们养门客的数量越多,就越能显示出他们的声望和地位。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等都是受到各国尊敬的政治家,他们都非常重视招贤纳士,对待门客也非常礼遇。吕不韦自认为自己作为强秦相国,比这些名士还要自愧不如,因此他也非常注重招贤纳士,并对跟随他的门客给予了特殊的待遇,希望能与那些名士的门客相媲美。

当时,各国名士们还常常以所养门客能够著书立说为荣。因此,吕不韦也命门客们编纂他们所知道的见闻,创作了一部辉煌的集体作品,后来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这部书是吕不韦在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但实际上,这个“杂”并不是指杂乱无章,而是指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吕不韦自己的主导思想贯穿其中。

《吕氏春秋》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容儒家和墨家的观点,结合法家的理论。它提倡在君主集权的国家中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思想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不仅是他的治国纲领,也为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然而,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得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所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吕不韦是一位有着独特见解和做法的政治家。他通过招贤纳士和编著《吕氏春秋》来展示自己的治国才能和思想。尽管这部书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的价值在后来得到了认可,并成为了解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诗人吕不韦 撰的照片
吕不韦 撰

吕不韦 撰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他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和思想家,最终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这本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被称为“杂家”。他在书成之日将其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千金”。

然而,后来吕不韦因与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被迫出居河南封地。不久之后,秦王政复命让他举家迁往蜀地,但吕不韦担心自己会被诛杀,于是选择饮鸩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