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正的个人贡献

个人贡献
(756年),杨炎上奏德宗,请求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杨炎在奏疏中指出,租庸调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由于户籍制度废弛,土地买卖频繁,人口流动,原有的户籍登记已经失效。按照旧制,官府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导致征税不公,农民负担过重。而且,安史之乱后,户口大幅减少,按丁收税已经无法继续实行。因此,杨炎建议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指将赋税分为田赋和户赋两部分。田赋是按照土地的面积和产量征收的,户赋是按照人口数量征收的。这样一来,不论土地的买卖和人口的流动如何变化,都能够准确地征收赋税,保证了征税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杨炎的建议得到了德宗的采纳。德宗下诏废除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从此,赋税按照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来征收,不再依赖于旧有的户籍登记。这一改革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提高了征税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杨炎的两税法改革对于唐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赋税的公平和准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这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后世的税制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两税法的实施,使得赋税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为后来的税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杨炎作为唐朝的宰相,勇于革除弊政,倡行两税法,为唐朝的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改革举措得到了德宗的支持和认可,也得到了人民的称赞和赞许。杨炎的改革精神和改革成果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诗人杨炎正的照片
杨炎正

杨炎正简介: 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杨万里的族弟。庆元二年(1196)五十二岁时开始登第,被任命为宁县簿,受知于京镗。六年后,他被任命为架阁指挥,但不久后被罢官。

嘉定三年(1210),杨炎正被任命为大理司直,但因为在臣僚中发表批评意见而被诏令外派,被任命为藤州知州。嘉定七年,他再次被罢官,但被调任为琼州知州,最终升至安抚使的官职。

杨炎正与辛弃疾的交情非常深厚,两人之间有很多互相赠诗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