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的人物轶事:辞官归隐

人物轶事:辞官归隐
陶弘景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他读过万卷书,对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在17岁时,他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人成为了宋朝外明四友。由于他的博学才华,齐高祖作为相国时,将他引为诸王侍读,除了奉朝请外,朝仪大事也多由他决定。然而,尽管他身居朱门,却独自一人居住在一间房子里,与外界不交往,唯一的事情就是披阅书籍。他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同时也研究养生和饮食之道,逐渐通晓了深奥的道理。经过多年的积累,他逐渐觉悟,决定隐居修行。在齐永明十年壬申,他决定出行归隐。起初,他没有上表齐武帝辞行,而是悄悄地离开,将朝服挂在神武门鹿市,径直走出东亭。然后告诉随行的人“不要让别人知道”,然后去和好友王晏告别。王晏深知他的志向,对他说:“皇上治事甚严,不准许臣属作离奇之事,你这样不辞而别,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来,反而达不到你的目的。”陶弘景默默思考了很久,回答道:“我本意欲遂夙愿而已,非为名利,你所说的确有道理,应向皇上直言为是。”于是,陶弘景上表陈诚,表达了自己解官归隐的意愿。表中大意是,我听说无论是尧帝时代还是汉朝,都有养生的风气。我为官已经很久了,我不会留恋荣华富贵,我所学的也不是为了利禄。因此,我经常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领略自然之美。我现在要离开宫庭了,临行之际,不胜眷恋,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齐武帝看了陶弘景的解官表,深为感动,不仅批准了他的要求,还给予了赏赐,赐予了十疋帛子和二十梃烛。另外,还特别勒令:每月给予五斤茯苓和两斗白蜜作为供养。对于他的养生修道之事给予了大力支持。于是,陶弘景出行入山,公卿们在征虏亭送行,供帐甚是盛大,车马克道,人们都说这是宋齐以来所未有的盛事,朝野皆为之荣耀。陶弘景一行来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下来,在山中建起了馆舍。陶弘景说这座山是金坛洞容,周围有一百五十里,被称为华阳之天,汉时是三茅司命之府,因此得名茅山。陶弘景在这座山上建起了馆舍,隐居其中,自称华阳隐居。因此,人们称他为陶隐居。从此,陶弘景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隐居修行生活。陶弘景隐居之后,东阳郡守沈约因为敬佩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都婉言谢绝。

诗人陶弘景的照片
陶弘景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他是一位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和文学家,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主要作品包括《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和《华阳陶隐居集》等。《本草经注》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关于草药的医学著作,对后世的草药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金丹黄白方》是他在炼丹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炼丹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二牛图》是一幅描绘了牛的解剖结构的图画,展示了他在解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华阳陶隐居集》则是他的文学作品集,包括了诗歌、散文和随笔等多种文体。

除了在医药和炼丹方面的成就,陶弘景还以其隐居山中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他自号华阳隐居,喜欢独自居住在山中,与自然为伴。他的隐居生活也使他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关于陶弘景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历史资料,他生活在公元456年至536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