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稚圭风韵清疏,爱好文咏,性嗜酒,能饮七八斗。居处构筑山水,往往凭几独酌,不问杂事。门庭草莱不除,中有蛙鸣,说以此当两部鼓吹。曾入剡,向褚伯玉学道。伯玉死,为之立碑于太平观。
所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其佚文为《孔詹事集》。所作《北山移文》,假借“钟山之英,草堂之灵”口吻,对表面隐居山林,实则心怀官禄之士,口诛笔伐,使山岳草木充满嬉笑怒骂之声,文辞工丽恢奇,为骈文中少见之佳作,至今为人传诵。《南齐书》、《南史》有传。
《后汉书》里孔稚圭的一句话: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
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孔稚圭简介: 孔稚圭(447~501)是南朝齐时期的骈文家。他的字是德璋,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在刘宋时期,他曾担任尚书殿中郎。后来,在齐武帝永明年间,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他上书建议北征。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他被迁任太子詹事。他去世后,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孔稚圭以其文才享有盛名,曾与江淹一同在萧道成幕中担任“对掌辞笔”的职务。当豫章王萧嶷去世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撰写碑文,这表明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历史上称他为“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形容他过着闲适的生活,门庭之内的草木从不修剪。然而,他对皇帝不喜欢的人从不稍假宽容,他的弹章和劾表在当时也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