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王安国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诗人。他是王安石的弟弟,出生在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尽管没有正式入学,但他自幼聪明好学,写的文章却有条理。12岁时,他展示了他写的数十篇诗、铭、论、赋,观者无不惊叹他的文采超群。他在13岁时登上滕王阁写下了《题滕王阁》一诗,这首诗言尽而意不尽,极具韵味。从那时起,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传,并受到好评。他也更加努力地读书,对诗文和词赋有了更深的造诣。尽管他多次参加应试,但因为与仕籍纠葛,又不愿倚仗兄长王安石的势力来谋取功名,所以未能中第。欧阳修曾经有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负责考选的官员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但他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王安国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尽心尽力地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一个出名的贤士。在熙宁元年(1068年),经过大臣韩绮的推荐,他经过神宗的召试,获得了进士及第的资格,并被任命为西京国子监的教授。他已经41岁了,才从布衣入仕。
由于他是王安石的胞弟,熙宁四年(1071年)任满回京后,神宗召见他,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应。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不太理解,有些微词,直言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没有给予他重用,只授予他崇文院校书的职位,后来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从不理解到反对变法,因此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反而要求他的兄长远离小人。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在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之机,他任参知政事,借郑侠之手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于同党,被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之后,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去世。熙宁七年八月,他去世时年仅47岁。他的后裔曾孙王仕荣迁居临川荣山乡,曾孙王仕显迁居东乡蒿源、浯溪一带。
王安国简介: 王安国(1028年-1074年),字平甫,是王安石的大弟。他出生在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与王安礼、王雱一起被世人称为“临川三王”。
王安国的才华出众,他的学识广博,被曾巩称赞为“于书无所不通”。他在辨析是非得失方面也非常明晰,对于文学作品的典故和重要性也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王安国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磊落大气为特点,他的诗风独特,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的诗作涉及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历史典故等等。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被后人广泛传颂。
王安国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研究和传承。他的才华和贡献使他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安国于1074年去世,享年47岁。他的离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作品和影响力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