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湜的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唐朝人皇甫湜的故事。文章中描述了皇甫湜的性格高傲,偏狭暴躁,他所写的文章古拙高雅,常常让人难以理解。曾经在东都洛阳担任小官的皇甫湜,薪俸非常低,生活十分困顿。当时,晋国公裴度担任东都留守,他高薪聘请皇甫湜为留守府的幕僚。裴度早年讨伐淮西叛乱有功,皇上赏给他很多钱财。裴度信奉佛教,他将这些钱财施舍给福先佛寺,让僧侣用来重修佛寺。重修后的福先佛寺非常宏丽壮观。佛寺修好后,裴度想要写信给白居易,请他写一篇碑文。当时,皇甫湜也在场。他指责裴度说:“我皇甫湜就在你身旁,你却写信请在远处的白居易给你写碑文。我的文章是阳春白雪,白居易的文章是下里巴人。你怎么容不下高雅之人?”裴度听了并没有生气,反而委婉地向皇甫湜表示歉意,说:“考虑到您老是大手笔,我担心会遭到您的拒绝。现在既然您说话了,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啊!”皇甫湜的怒火稍稍消退,他向裴度要了一斗酒,然后告辞回到家中。在醉意中,他挥笔撰写碑文,一气呵成。第二天,他抄写清楚后,送给了裴度。裴度一看,不懂,再看,还是不懂,好长时间连句都断不了。皇甫湜的文思奇僻、古奥难懂,连字体也很奇特。裴度看了好久终于弄明白了碑文。他赞叹地说:“真是高人啊!”


看到这里,我不禁哈哈大笑。这个皇甫湜真是“格料”,估计他的文章也很“格料”。皇甫湜虽然有才华,但他这样的才能恐怕很少有人像裴度那样欣赏。裴度某种程度上欣赏皇甫的文章是因为看不懂。对于看不懂的文章,一般来说有两种结论,要么说不好,要么说好。说不好是因为看不懂,说好也是因为看不懂。


平时阅读作文,有时候真的会遇到这样的文章。有些学生自以为背过不少词赋,古文功底深厚,每每在作文中卖弄词藻,堆砌典故,有很多地方连老师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办呢?无可奈何,只能一味地说好,一味地给高分。不过,说实话,我并不欣赏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写不出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另一方面,文以实为贵,记叙文应该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和晦涩的句子。

皇甫湜

皇甫湜简介: 皇甫湜(公元777—835年)是中国唐代的一位散文家。他出生于唐朝的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地区。在十多岁时,他开始四处漫游,并拜梁肃为师,还谒见了杜佑。之后,他结交了顾况,并师从韩愈。他还曾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给他写信献文,希望能够得到荐举,但未能成功。

公元802年,湜在长安参加了进士科考试,但没有考中。他广泛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有往来。关于湜的死亡情况,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