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的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早年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记忆力,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在十七岁时,他随父亲前往杭州,被当地的通判苏轼赞赏,并预言他将成为一位显赫的人物。

进入仕途后,晁补之考中进士,并在各种考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对他的才华赞叹不已,并认为他的作品能够改变当时的文风。他被任命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和北京国子监的教授。随后,他又被提升为太学正、秘书省正字和校书郎。

然而,由于官职微薄,晁补之在元祐五年乞求补充外官,最终被任命为扬州的秘阁校理通判。然而,在元祐七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担任著作佐郎。不久之后,宋王朝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党复兴,晁补之和其他元祐时期的官员都被迫离开京师。

绍圣元年,晁补之被派往济州担任知州。当时,城市中有一群白天抢劫的强盗,晁补之暗中记住了他们的姓名和行踪。他设宴请客,传召了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告诉了他。在宴会期间,贼曹官成功抓捕了所有的盗贼,整个城市因此解除了警戒。

然而,绍圣二年,晁补之因修正神宗实录时失实的罪行被降职为应天府和亳州的通判。不久之后,为了避免亲戚间的嫌隙,他被调到亳州。朝廷内部的争斗和纷争继续激烈。绍圣四年,党讫起,晁补之再次受到牵连。他最终在官籍上被贬职。

晁补之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和政治的热情。他的才华和记忆力使他在文学界和政治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他在官场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晁补之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诗人晁补之的照片
晁补之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是汉族。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三位学士是黄庭坚、秦观和张耒。他曾担任过吏部员外郎和礼部郎中的职务。

晁补之擅长书画,能写诗词,善于作文。他与张耒一起被称为“晁张”。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接近柳宗元。在诗学方面,他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他的词作风格豪爽,语言清秀流畅,近似苏轼的风格。然而,他的诗词中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晁补之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同时,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观察。

关于晁补之的生平和作品,以上是一些基本的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