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寇凖,字子渊,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令人感动和值得纪念的事情,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寇凖年轻时曾写下了一句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这句诗意味深长,最后却成为了他的预言。寇凖在东南门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去世,离家乡万里之遥。这句诗的含义也许是寇凖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预见。
寇凖被称为“无楼台相公”,这个美号源自他与处士魏野的友谊。魏野曾经为寇凖写了一首诗:“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这首诗赞美了寇凖的才华和能力,但后来寇凖的生活却变得朴素和节俭。据说,寇凖喜欢听歌,经常请歌女来相府唱歌。有一次,他赏赐给一位歌女一匹绫缎,但歌女却嫌赏赐太少,不高兴地表现出来。寇凖的侍妾蒨桃看到这一幕后,写了一首诗《呈寇公》,批评了寇凖的挥霍行为。寇凖读后深受触动,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此过上了勤俭朴素的生活。
寇凖在北上途中经过雷州时,遭遇了狂风暴雨,无法继续前行。为了保护棺木不被雨水冲走,人们在灵柩前插上了枯竹。第二天,当雨过天晴时,人们发现插在棺木前的竹竟然长出了新芽。为了纪念寇凖,人们将这个渡口命名为“寇竹渡”,至今这个地名仍然存在。
寇凖在雷州任职期间,因为被人诬陷而受到了冤屈。但在宋仁宗的平反之后,雷州人民对他表示了哀悼和敬仰之情。他们将寇凖的住所改为寇公祠,并在祠堂内陈列了皇帝下发的诏制。如今,寇公祠仍然存在,成为了人们悼念寇凖的地方。
寇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他的诗句成为了自己的预言,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的美号,他的墓地成为了人们纪念他的地方。寇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他一生的写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机会,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以及对正直和忠诚的坚守。
寇准简介: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出生在汉族的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在太平兴国五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担任归州巴东和大名府成安县的知州。天禧元年,他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来又升任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然而,在天圣元年(1023)九月,寇准被贬为衡州司马。当时他已经病重,但还是按照诏令前往衡州(今衡阳)就任。不久后,他在竹榻上病逝。他的妻子宋氏上书请求将他的遗体迁回故乡安葬。皇佑四年,皇帝下诏让翰林学士孙抃撰写神道碑,碑文的篆刻首字为“旌忠”。
寇准擅长诗歌和文学,他的七绝尤其有韵味。现在传世的《寇忠愍诗集》共有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