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王令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尽管他只有短暂的十年创作时间,却创作了70多篇散文和480多首诗。他的诗歌代表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
王令的诗歌大多是与朋友的对答之作,主要叙述了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志向和人生态度,以及他在为生计四处奔波的艰难生活中的苦难。王令一生都过着艰辛的生活,他的心情一直比较沉郁,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由于他没有参与政治,也没有担任官职,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近贫苦大众,远离统治阶级。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深刻地反映了长期的灾荒和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更为可贵的是,诗人能够明确指出这种苦难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所致,并展示了自己拯救人民于苦难之志愿。其中,《梦蝗》是他的代表作品:
……听说你们中间,贵贱有别。有些人才能做官,有些人有仁义之心。剥夺了虎豹的皮毛,假装成尧舜一样。牙齿和针锥藏起来,肚肠里藏着虫蛆。开口有福气和威严,指点江山赏罚之权;四海都听从他的呼吸,千里随他的指挥。割剥赤身的婴儿,喝血养肥皮肤。咬食善良的人,嚼了就不吐。床上摆满了竽笙,别的房间里有闲散的嫔妃。一个人拥有万椽的家,一口千仓的财富。……贫穷者没有房屋,父子只能挤在一张床上。贱贫者饿得没有食物,妻子相对无助。贵贱虽然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这确实是人吃人,你们反而责怪我!……
像王令这样以锋利的笔触,揭示达官贵人们“仁义儒”、“尧舜趋”的真面目,指出剥削阶级比蝗虫更加残酷可恨,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王令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认识非常深刻。难怪当年王安石读了王令的诗后,一再称赞说王令的诗“表达了对苍生的叹息和泪水”。其他像《暑旱苦热》、《饿者行》、《暑热思风》等诗篇,也因此而深受后人的称赞。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五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叔祖王乙搬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十六七岁时独立谋生,在天长(今属安徽)、高邮(今属江苏)、江阴(今属江苏)等地教书为生。至和元年(1054年),在
王令简介: 王令(1032~1059)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初字是钟美,后来改字为逢原。他的原籍是元城(今河北大名)。在他5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随着叔祖王乙居住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他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并怀有治国安民的志向。王安石对他的文章和为人都非常推崇。他有著作《广陵先生文章》和《十七史蒙求》。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文中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