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攽的生平

生平
刘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卒于哲宗元祐三年,享年六十七岁。他出自一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在南唐时举进士,入宋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和叔伯四人也都举进士。

刘攽和兄弟刘敞一同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举进士。他历经二十年在州县任职后,才开始担任国子监的直讲。在熙宁中(1072年),他担任尚书考功的判官,同时也是太常礼院的同知。由于与同院官员在开封举人考试时发生争执,被御史弹劾;又因致书给王安石,批评新法不便,被贬为泰州通判,后来又调任曹州知州。曹州是一个盗贼横行的地区,严厉的法律无法阻止盗贼的活动;刘攽采取宽平的治理方式,盗贼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后来他被调任为京东转运使,担任兖州和亳州的知州。吴居厚接替他成为京东转运使,奉行新法,追究刘攽在任期间的废弛之责,将他贬为监衡州盐仓。哲宗即位后,刘攽被任命为襄州的起居使,后来担任秘书少监,因病请求调任蔡州。在蔡州待了几个月后,被召回担任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去世。刘攽为人疏隽,不修威仪,喜欢开玩笑,常常招致怨悔,但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

刘攽在史学方面有深厚造诣,与司马光一起修订《资治通鉴》,专门研究汉史,著有《东汉刊误》,备受人们称赞。刘攽、刘敞和敞的儿子刘世奉曾合著《汉书标注》,被世人称为“墨庄三刘”。墨庄刘氏被奉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刘氏去世后,家中除了藏书千卷外没有其他财产。他的妻子指着这些藏书对子女们说:“这就是我们的‘墨庄’,将诗书作为家产传承给子女们。”

刘攽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他对史学的研究和家庭教育的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墨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

刘攽

刘攽简介: 刘攽(1023~1089),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北宋史学家。他出生于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也有一说是江西樟树人。刘攽是刘敞的弟弟。

刘攽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后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治学严谨。

刘攽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司马光主持修撰《资治通鉴》时的贡献。他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的整理和补充。他还著有《东汉刊误》等著作。

关于刘攽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