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曾伯的成就

成就
李曾伯是一位文学才华横溢的官员,他的作品涵盖了诗、词和文。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上,至今存有200余首词,其中以长调为主。作为一位热心事功的用世之臣,他自称要流芳百世,不愿只沉迷于片刻的欢乐。因此,他的词作不像莺娇燕媚之辞,而更喜欢使用慷慨悲壮的调子,表达自己对世事的忧虑和感慨。他自称愿意学习稼轩翁,因此他的词风格和内容与稼轩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在《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中,他写道:“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对景抒情,感慨身世,怀念中原,悲愤之意,宛然可见。”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对英雄白发的怜悯,对中原失陷的愤慨之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有人评论说他的才气纵横,颇有独特之处,不拘泥于传统格律,不屑于追求华丽的辞藻。这一点概括了他词作的特点。然而,由于他不注重含蓄和过多的议论,有些篇章显得粗豪和枯燥,形象性较差。

李曾伯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可斋杂稿》和《可斋续稿》中,前者有34卷,后者分为前8卷和后12卷。这些作品也被收录在《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

总的来说,李曾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慷慨悲壮的调子表达自己对世事的忧虑和感慨。尽管有些作品显得粗豪和枯燥,但他的作品仍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诗人李曾伯的照片
李曾伯

李曾伯简介: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他是南宋中晚期的名臣和词人,也是太宰李邦彦的后代。

李曾伯的词作喜欢运用慷慨悲壮的调子,表达忧时感世的情感。他自称“愿学稼轩翁”(指辛弃疾),被《四库提要》称赞为“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

李曾伯的作品有《可斋杂稿》等传世之作。除了词作,他还有其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李曾伯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198年,去世于1268年。这段时间正好是南宋时期,他在这个时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