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中的生平

生平
王自中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是家中的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他的父亲叫王廷佐,母亲姓施。

在淳熙元年(1174年),王自中参加了两浙转运使的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五年后,他又考取了进士。他的试卷都是实事求是的策论,与当时的时文不同。翰林学士周必大认为他在论述宣和、大观时的事情时,超过了一般人的能力。之后,他被任命为怀宁县的主簿。当时两淮地区遭遇了大旱,王自中积极赈济,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十年后,他调任到分水县担任县令。因为中书舍人王蔺的特别推荐,他被派往都堂审查,并上了两道疏,一道是关于边防事务的,主张改革当时招募士兵的制度,提出了类似唐代府兵制的方案,让有田地的人以田地作为报酬来招募佃农作为士兵,轮番防守,实现军民合一;另一道是请求起用有才能的人,来清理政府的吏治。孝宗对他非常赏识,次日就升他为籍田令。

有一次,叶衡设宴,席上有人送来鹿肉,请座客分韵赋诗。王自中因为叶衡攀附幸臣曾觌居相位而心生怨恨,便怒斥叶衡:“世间此物多谓马,宝匣还宜出上方。”叶衡变色而起,而王自中却仍然自若地饮食。这件事使他们之间结下了深仇。

当时监察御史有缺,孝宗打算任命王自中担任这个职位。然而,叶衡的同乡王淮却反对这个任命。因此,王自中没有成为监察御史。十四年后,他被外放到郢州担任通判,途中改任光化军知军。绍熙二年(1191年),王自中回到京城,光宗打算留他在京城供职,但他担心朝臣会陷害他,以母亲年老为借口,遂出任信州知州。信州的县级单位欠下了30多万缗的公款,历任州官都无法处理。王自中向各县官开诚布公地放宽了期限,不允许他们多取一文。于是各县纷纷纳款,清理了欠款问题。在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他服满了官员的服役期限,回到京城,受到监察御史王恬等人的攻击,于是被派往武夷山冲佑观担任主管。四年后,他被派往邵州,却被中书舍人谢源明阻止,再次被安排祠禄。五年后,他想被派往兴化,却又被高文虎阻止。

王自中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叶适曾经将他和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一起推崇,称赞他们是志在复仇的人,是有大义的人。

诗人王自中的照片
王自中

王自中简介: 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先世由蒲门迁居凤池(今凤池乡)。他的家族已经有四代未出仕。王自中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然而,他自身却具备非凡的才华和出众的气质,性格狷介。18岁时,他前往金华,拜叶衡延为师,接受家塾教育。19岁时,他前往京都(临安),受到礼部侍郎王十朋等人的器重。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朝议决定遣返“归正人”(指由沦陷区来的义民),王自中感叹道:“这是绝了中原的希望。”他立即三次上书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些上书中,他提到“内空无贤,外虚无兵”,这触怒了丞相叶颐和魏杞,他们认为他的言辞不逊,要将他流放编管。然而,孝宗并不同意,于是将他派往徽州听读。直到冬天,叶颐和魏杞被罢相,王自中才得到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