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珙的年代考证

年代考证
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是一首被收录在《全唐诗》中的诗歌。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先生认为唐温如是唐末人,并在他的文章《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中对此进行了阐述。然而,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并在他1987年的文章《〈全唐诗〉误收的一首七绝——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他通过详实的资料考证,认为唐温如实际上是元末明初的人。

根据陈永正教授的研究,唐温如的这首诗在唐、宋时期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连宋代著名学者洪迈编纂的《唐人万首绝句》和赵宦光、黄习远编定的版本中也没有收录这首诗。从唐代到清代,各家的唐诗选本也没有选入这首诗。唯一的例外是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中收录了这首诗,出现在卷三十四中。最早收录这首诗的是元代赖良编撰的《大雅集》,题为《过洞庭》,作者标注为唐珙。在作者的小传中介绍,唐珙的字是温如,他是会稽人。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记载,赖良的字是善卿,他是浙江天台人,他的集子都收录了元末的诗歌,而且他的选本也非常精审,因此被认为是一本很好的版本。《大雅集》前面有一篇元代至正辛丑年(1361年)杨维桢所写的序言,称赖良的选本都是吴越地区的隐逸诗人的作品,可见《大雅集》所收录的诗人都是编者同时代的人,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乡里之谊,所以收录的作品应该是可靠的。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甲前集中也收录了唐珙的《过洞庭》和《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根据《列朝诗集》的编辑体例,甲前集收录的多是明代的隐逸诗人,可见唐珙也是元代入明的诗人。《古今图书集成·方舆编·山川典》第二百九十八卷的“洞庭湖部”中也收录了唐珙的《过洞庭》诗,将他置于元代的诗人之列。

因此,可以确定唐珙(字温如)是元末明初的诗人。此卷中唐珙自题籍里为“雷门”,雷门即古代会稽城门,如《会稽记》记载:“雷门上有大鼓,围二丈八尺,声闻洛阳。”《湘州记》也提到:“泉陵山有大石鼓。昔有神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另外,《太平寰宇记》的“台州白鹤山”条目中也提到:“昔有白鹤飞入会稽石鼓,俗传雷门鼓中,击之声震洛阳。”《太平御览》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昔有白鹤飞入会稽雷门中,鼓因大鸣。”这些记载都证明了雷门的存在。唐珙自称为“雷门”,可能是因为他是会稽人,对会稽的历史和文化有所了解。

综上所述,根据陈永正教授的研究,唐温如实际上是元末明初的诗人,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是一个误收的情况。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研究唐代文学的历史和诗人的创作背景都具有重要意义。

唐珙

唐珙简介: 唐珙,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父亲是南宋的义士和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一起整理宋陵遗骨并重新安葬,还种植了冬青作为标志。唐珙在乡里以他的诗才而闻名,但是他的传世作品并不多。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能从《御选元诗》卷首的《姓名爵里》和《元诗选补遗》的小传中略知一二。

关于唐珙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目前没有详细的记录。根据他的父亲唐珏的生平,可以推测唐珙大约出生在南宋末年或元朝初年。至于他的死亡时间,由于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确切的信息。

尽管唐珙的传世作品不多,但他的诗才在当地颇有声望。他的诗作可能散见于一些文集或者其他诗歌选集中,但是目前没有完整的收集和整理。唐珙的诗风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主,常常表达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感慨和思考。

总的来说,关于唐珙的生平和作品,我们所了解的信息非常有限。他作为一位元末明初的诗人,虽然名声不及一些大家,但他的诗才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他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