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
蒲松龄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品是《聊斋志异》。蒲松龄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历四月,他的童年正值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在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只有5岁,这一年李自成军陷北京,明朝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蒲松龄的童年充满了战乱和动荡。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8岁,与刘氏成婚。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19岁时,初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的成绩进学,受到当时山东学道的文学家施闰章的赞誉。施闰章称赞他是“名藉藉诸生间”。
顺治十六年(1659年),蒲松龄20岁,与张笃庆、李希梅结为郢中三友。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21岁时应乡试未中。康熙元年(1662年),蒲松龄23岁,他的长子蒲箬生出生。康熙二年(1663年),他24岁时再次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1665年),蒲松龄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康熙九年(1670年),他30岁时,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的邀请,南游做幕。康熙十年(1671年),他31岁时,春夏在宝应、高邮,秋季辞幕返里。这一年,他的三子蒲笏出生。
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季再次应乡试未中。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33岁时,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35岁时再次应乡试未中,这一年他的四子蒲筠出生。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这一年,他已经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初步结集,并定名为《聊斋志异》。他的朋友高珩为这部作品写了序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蒲松龄44岁,他写作了《婚嫁全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45岁时,又写作了《省身语录》。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48岁时,结识了大诗人王士祯。夏季,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季,蒲松龄再次应乡试,但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蒲松龄51岁,秋季再次应乡试,但再次犯规被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他54岁时。蒲松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聊斋志异》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但他依然坚持写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在19岁时,他应童子试,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后来他成为补博士弟子员。然而,他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成为岁贡生。
由于生活所迫,蒲松龄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的邀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他在这里舌耕笔耘近40年,直到1709年才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蒲松龄因病逝世,享年76岁。
蒲松龄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以奇闻异事为题材,描写了各种神怪、鬼魂、妖精等超自然现象,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