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的生平资料

生平资料
刘鹗是一位出身于官僚家庭的人,但他并不喜欢科举考试和文言文。他承袭了家族的学问传统,致力于实际学问,如数学、医学、水利、音乐和算学,并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他的著作《铁云藏龟》是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的作品,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他还刊刻研究三代文字的《铁云藏龟》等书,成为了古文字及其演变过程的代表作。

刘鹗早年在科举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于是转而从事医学和经商。从光绪十四年到二十一年,他先后在河南巡抚吴大澄和山东巡抚张曜的府邸工作,帮助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担任知府。光绪二十三年,他应外商福公司之聘,担任山西矿产经理。后来,他还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规划了四川麻哈金矿和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的开采计划,成为了外商的买办和经纪人。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立平粜局以救济北京的饥民。光绪三十四年,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名将他充军到新疆,次年他在乌鲁木齐去世。

尽管刘鹗在当时被人诋毁,但他仍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上,他依靠父亲刘成忠和王文韶,以及李鸿藻的“年谊”关系,与李鸿章、张曜等同僚关系密切。此外,他还与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季皋)、李经迈(少穆)、王文韶之子王稚夔、王钧叔等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萧王善耆、庆王奕勖等人也有交往,与一些清流派官吏如端方、徐琪、赵子衡、宗室的溥佟以及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社会活动中也非常活跃,除了与太谷学派的同学们交往外,他还与宋伯鲁、汪康年、方药雨、沉荩、狄楚青、大刀王五等人交情深厚,先后参加了东文学社、农学会、保国会、救济会等社会团体。在对外方面,由于与福公司的关系,他与英国、意大利商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他还与日本驻华公使有交往。他在北方掌握了天津的情况。

刘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实干家,他的学问涉及广泛,对古文字的研究也有很高的造诣。尽管他在政治上受到了一些指责,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挫折,他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诗人刘鹗的照片
刘鹗

刘鹗简介: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是清末的一位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来改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他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

刘鹗自青年时期开始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为师,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标。

刘鹗在文学创作方面以小说为主,他的代表作品是《老残游记》。这部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封建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批判。《老残游记》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鹗一生坚韧不拔,屡败屡战,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在教育和实业领域的投资,以及他的文学创作,都体现了他对太谷学说的坚持和追求。刘鹗在1909年去世,但他的思想和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