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夜泊》原文赏析

  • huáng
  • [
    míng
    dài
    ]
    liú
    fāng
  • míng
    yuè
    huáng
    hán
    shā
    zhàn
    chǎng
  • bēn
    liú
    guō
    xiǎng
    píng
    dào
    tiān
    huāng
  • huì
    shū
    nán
    yàn
    tái
    zhèng
    cháng
  • nán
    ér
    shào
    weí
    biàn
    shì
    xiāng

原文: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相关标签:黄河抒怀惆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月光下,黄河像一条横躺的巨龙,战场上的黄沙也在月光下无边无际地延伸。黄河奔流不息,发出轰隆隆的声音,荒野一直延伸到无尽的远方。我很难寄出信件到遥远的会稽,去燕京的路还很漫长。我长年四处漂泊,却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客居他乡。

注释:
寒沙:寒冷的沙滩。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平野:平坦的旷野。
天荒:形容空间无尽或历时久远。
吴会:吴地的会稽,即作者故乡。
燕台:指燕京,即今天的北京,明朝的京城。 《黄河夜泊》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离开了南京,他在南京客居了很长时间。他怀着自信的心情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朝政腐败,阉党专权,地方势力的反叛和农民起义层出不穷。诗人满怀着羁旅愁思和无路报国的忧愁,写下了这首诗。 《黄河夜泊》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难达”,意味着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己能否有所作为的疑虑。这两句以写景入情,以景映情,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身责任的担忧。



最后两句以写意手法点明主题,表达出诗人的报国之志。“吴会”指吴国的会稽山,是古代文人士子的聚集地,也是文化繁荣的象征。“燕台”指北方的燕山,是古代战争频繁的地区,也是国家安危的象征。“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报国之志的坚定,即使面临困难和艰险,也要努力奋斗,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首诗以黄河夜景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和诗人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责任的担当。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壮丽的意境和深沉的思考。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黄河夜泊》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李流芳的照片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和书画家。他的字是长蘅,又有一个字茂宰,号称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年则称慎娱居士、六浮道人。他出生在歙县(今属安徽),后来移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他三十二岁时中举人,但后来却放弃了仕途。他的诗文大多写景和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他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一起被称为“嘉定四先生”。他擅长画山水,学习了吴镇和黄公望的技法,他的画作峻爽流畅,被誉为“画中九友”之一。此外,他也擅长书法。

猜您喜欢

九日登长城关楼

明代 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送人之荆门

明代 浦源

长江风飏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若过旗亭多买醉,不须吊古漫题名。

题画

明代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