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注释:
端阳:端午节。
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
汨罗:汨罗江。
吊:凭吊,吊祭。
英灵:指屈原。
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独:独自。
醒:清醒。
《已酉端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的一个端午节。诗人在这一天遭遇了风雨,天气昏暗,他站在汨罗江边,却发现没有人在这里祭奠屈原。这一幕让诗人深感惋惜和感慨,于是他萌生了写下这首诗的念头。 《已酉端午》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端午节的风雨天气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自己的不得志之情。诗人感叹屈原的忠诚和被贬谪的遭遇,同时也感叹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认可。诗人观察到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的地方,感到伤感。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的自寻烦恼。诗人只好自嘲地引用陶渊明的事迹,表达对屈原的仰慕之情。整首诗通过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写景,描绘了端午节的天气,晦暗而有风雨。诗人借此抒发情感,利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接着,诗人叹息“英灵何在”,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通过运用屈原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屈原和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诗中的“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既呼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表达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用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出自己虽有才华但不得志的情感。巧妙地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通过对比的手法,诗人自嘲并指向超脱自我的境界。最后一句的“醒”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同时也抒发了虽然不被赏识但仍然洒脱的豁达精神。诗人表达了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已酉端午》赏析详情»
贝琼(1314~1379)是元朝至明朝初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初名是阙,字廷臣,又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据推测,他大约出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年,去世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享年八十余岁。
贝琼曾向杨维桢学习诗歌,他从杨维桢那里吸取了长处,但又摒弃了其中的短处。他推崇盛唐时期的诗歌,而不是效仿宋代熙宁、元丰等诗人的风格。他的文章兼具冲融、雅致的特点,诗风温厚而高雅,足以在当时成为领袖人物。
贝琼的著作包括《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和文学造诣。其中,《中星考》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主要研究天文学和历法。《清江贝先生集》是他的诗集,收录了他的许多优秀诗作。《清江稿》和《云间集》也是他的诗集,展示了他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总的来说,贝琼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兼具冲融、雅致的特点,被当时的文坛所推崇。他的著作《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都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