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
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注释:
参军:古代官名。
丹阳: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郭:古代在城外围环城而筑的一道城墙。
行舟:表示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别:离别。
日晚:日暮,此处暗示思念时间之久。
江:长江。
寒鸦:也叫慈乌,体型较小,背部为黑色。
悠悠:长久遥远。
《丹阳送韦参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送别韦参军以及送走后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真挚友谊和无限思念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行的情景。首句“丹阳郭里”说明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和万般愁绪一起涌上诗人的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来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的是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的方向。“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展现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描写了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作者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了愁思。然而,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它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丹阳送韦参军》赏析二详情»
《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感人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尽的忧愁。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描绘了送别的地点和方式。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乘船离去。这里的“郭里”指的是城外,由于丹阳是江城,所以可以通过水路乘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表达了送别的时间和情感。诗人选择了秋天作为送别的背景,通过“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的意象,表达了人已分隔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同时,诗中隐含着“愁”字,通过“秋心”、“心上秋”等辞藻,暗指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第三、四句描绘了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指明了友人远行的方向。兰舟已经离去,离情难舍。天色渐渐暮色,寒鸦纷纷飞尽,各自归巢。然而,诗人仍在江畔久久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表达了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的寂寞和空阔。只有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内心的忧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尽的忧愁。通过描绘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情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丹阳送韦参军》赏析详情»
严维,生卒年未详,约在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公元756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他初隐居桐庐,并与刘长卿交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他曾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第。肃宗至德二年,他以其“词藻宏丽”而中进士及第。然而,他心心恋恋家乡山水,无意仕进,因家境贫寒,一直不能离开家乡,只能担任诸暨尉一职。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后来,他历任秘书郎,并在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担任河南尉一职,辅佐幕府。之后,他被调任为余姚令,并最终担任右补阙一职。他的官职一直到秘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