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注释:
1. 三边烽乱惊: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
2. 十万且横行: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
3. 风卷常山阵: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
4. 笳喧细柳营: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
5. 剑花寒不落: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
6. 弓月晓逾明: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
7. 会取淮南地: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
8. 持作朔方城: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拨发大军纵横于边塞。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剑上的霜花凝而不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边境地区的敌情警报频传而震惊,朝廷则调派大军纵横于边塞。摆出精巧万变且能够迅速包围敌人的常山阵法,扎营于那里,号角威鸣,军纪严明的细柳营盘。不畏严寒的士兵手中的剑上结满了霜花,却不会掉落,通宵巡逻的哨卫伴随着弯弯的月亮一直到天明。一定会像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那样,将入侵者驱逐出去,在那片收复之地上建造一座像朔方城一样的胜利之城。
《从军行》译文详情»
和表达上。明余庆的《从军行》更加简洁明了,用典处也较为简单,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辞藻。整首诗只有八句,却能表达出军旅的艰辛和壮志。
诗中首句“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直接揭示了边境地区的敌情紧张和朝廷调动大军的情景。接着,诗人描述了常山阵法的威力和细柳营盘的军纪严明。士兵手中的剑上凝结的霜花和通宵巡逻的哨卫伴着弦月直到天明,展现了军人们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精神。最后一句“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期待和对边境地区的保卫的决心。
整首诗虽然简短,但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表达了军人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诗中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更加贴近实际,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军人们的英勇。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真实、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明余庆的《从军行》虽然在名气和官位上不如其他军旅诗人,但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表达了军人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这首诗虽然简短,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了明余庆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才华。
《从军行》赏析详情»
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是隋代平原鬲(今山东平原北)人,明克让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均不详,大致可以推测他在陈末隋初间前后在世。他擅长写诗,曾在隋朝担任司门郎一职。在大业十四年(618年),越王杨侗称帝时,他被任命为国子祭酒。现存的他的诗作有两首。
然而,关于明余庆的详细生平和其他作品的信息目前并不清楚。如果需要更多关于他的资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查找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