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原文赏析

  • fèng
    jiǔ
    xìng
    lín
    weì
    tíng
    dēng
    gāo
    yìng
    zhì
    zhī
  • [
    táng
    dài
    ]
    weí
    ān
    shí
  • chóng
    jiǔ
    kaī
    qiū
    jié
    dòng
    chén
    jīn
    fēng
    piāo
    ruǐ
    lòu
    xuàn
    zhī
  • ruì
    lǎn
    wài
    tiān
    wén
    yào
    lín
    shēn
    yìng
    zài
    gāo
    wàng
    weī

原文: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相关标签:重阳节登高写景抒情九日

注解

宸仪(chén yí)是指帝王的仪仗和仪容。在南朝齐时,谢朓在《齐雩祭歌》中写道:“宸仪警,王度宣,瞻云汉,望旻天。”这句诗描述了帝王庄严的仪仗和威严的仪容。

睿览(ruì lǎn)的意思是圣鉴或御览。这个词形容帝王审视和观察事物时的明智和深思熟虑。

八纮(bā hóng)指的是八方极远的地方。这个词形容地理位置非常遥远的地方。

以上是对这三个词的注解。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注解详情»

赏析

韦安石的这首五排诗以其雄劲的笔触,描绘了三会寺的艺术之美。诗人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巧妙运用,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世界。这使得诗的意境既雄浑深远,又激动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意匠经营,展现了三会寺的历史悠久和沧桑感。诗中提到“千年古刹三会寺”,这一句表达了寺庙的悠久历史,使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沧海桑田的变迁。同时,诗人还通过描写“钟声寒”和“夜半鼓声”等细节,营造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寺庙的钟鼓声中,感受到了寺庙的神圣与庄重。

其次,诗人通过对空间的描写,展示了三会寺的壮丽和宏伟。诗中提到“高塔入云霄”,这一句表达了寺庙高耸入云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寺庙的壮丽和庄严。同时,诗人还描绘了寺庙的“殿宇临江水”,使读者感受到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增添了一丝宁静和恬淡之感。

此外,诗人还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诗中提到“寺中佛像金光照,香烟缭绕祈福人”,这一句既描绘了寺庙内佛像金光闪耀的景象,又表达了人们虔诚祈福的心情。这种写景与抒情的结合,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寺庙的神圣与人们的虔诚。

总之,韦安石的这首五排诗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世界。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寺庙的庄严肃穆、壮丽宏伟以及人们的虔诚祈福之情,这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艺术画卷。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赏析详情»

韦安石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 ,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

猜您喜欢

长安春望

唐代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宋代 吴文英

翠微路窄,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霜饱花腴,烛消人瘦,秋光作也都难。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
妆靥鬓英争艳,度清商一曲,暗坠金蝉。芳节多阴,兰情稀会,晴晖称拂吟笺。更移画船。引佩环、邀下婵娟。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

九日置酒

宋代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