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根据上述内容,以下是补充的汉字译文及注释:
凭(píng):依靠,倚仗。
高远(gāo yuǎn):高处远望。
家乡(jiā xiāng):故乡,家乡。
白云(bái yún):元朝人以白云喻亲友。
深处(shēn chù):深处,远处。
镇日(zhèn rì):整日,一整天。
思归(sī guī):思念家乡,渴望回家。
孤负(gū fù):辜负,亏欠。
殷勤(yīn qín):热情,殷勤。
杜宇(dù yǔ):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故国(gù guó):故乡,祖国。
伤心(shāng xīn):悲伤,心痛。
新亭(xīn tíng):指新建的亭子。
泪眼(lèi yǎn):含泪的眼睛。
潇潇(xiāo xiāo):形容雨水细密而多。
长江(cháng jiāng):中国最长的河流。
难将(nán jiāng):难以将。
此恨(cǐ hèn):这份悲伤。
流去(liú qù):消散,流失。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江口(jiāng kǒu):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
鸟啼花谢(niǎo tí huā xiè):鸟儿啼叫,花朵凋谢。
今日谁为主(jīn rì shuí wéi zhǔ):今天谁是主宰。
燕子归来(yàn zǐ guī lái):燕子回来。
雕梁(diāo liáng):房梁上的雕刻。
底事呢喃语(dǐ shì ní nán yǔ):底事呢喃语。
最苦金沙(zuì kǔ jīn shā):最痛苦的金沙。
十万户尽(shí wàn hù jìn):十万户人家都尽失。
血流漂杵(xuè liú piāo chǔ):血流成河,漂浮着杵。
横空剑气(héng kōng jiàn qì):剑气横扫天空。
要当一洗残虏(yào dāng yī xǐ cán lǔ):要彻底消灭残敌。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巳泣蕲录》是一本详述蕲州城被金兵围困的历史事件的书籍。书中记载了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困蕲州城的情况。当时,知州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赵与等人坚守城池,但由于援兵迟迟未到,导致城池在二十五天后被攻破。李诚之选择自杀,而他的家属则选择投水自尽。赵与则是唯一逃出生天的人,他写了《辛巳泣蕲录》来详细描述这一事件。这首词也出现在这本书中。
王澜因为蕲州城失陷的灾难,搬迁到溢江(今江苏南京市)居住,并在新亭(即劳劳亭,位于南京市南部)上写下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有一些词语需要解释。元朝人以白云来比喻亲友。江口指的是蕲水流入长江的地方。金沙是指蕲州城东十里处的金沙湖,也是蕲州的别称。杜宇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杜宇的化身,他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鹃鸟鸣叫,蜀人听到后称之为“我望帝魂也”,因此将鹃鸟称为杜鹃。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宇因与相国之妻通奸而感到羞愧,于是离去,他的灵魂化作鹃鸟,后来人们称之为“杜宇”。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释详情»
题解:《辛巳泣蕲录》是一首描写蕲州失陷的词,作者是宋朝的知州李诚之。这首词记录了1221年金兵围攻蕲州的历史事件,以及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等官员的坚守和牺牲。
词的开头提到了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攻蕲州的情况。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等人在城中坚守,但由于援兵迟迟未到,导致城池在二十五天后被攻破。金兵在城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李诚之选择自杀,而他的家属也选择了投水自尽。只有司理权通判事逃出了城池,并写下了《辛巳泣蕲录》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事实经过。
词的题目说明了作者因为避灾祸而迁居到溢江,并在新亭上写下了这首词。溢江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南京市。而新亭则是指南京市南部的劳劳亭。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蕲州失陷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人们的遭遇。这首词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乱和灾难的悲痛和无奈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李诚之和其他官员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首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研究宋朝历史和文学都有一定的意义。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题解详情»
这篇文章是一篇怀乡之作。上片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痛苦。作者的家乡被金兵屠杀和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每当想起家乡就感到痛心和伤感。文章以“凭高远望”为开头,描述了作者望着茫茫白云,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尽管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无法回去,辜负了子规的劝告。当他在新亭为思乡而流泪时,外面的雨声更加增添了悲凉之感。他将目光转向眼前的景象,感叹国破家亡,恨意无穷。滚滚东流的江水也无法流尽他对家国之恨,语言沉重,情感悲痛,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的悲伤形象。
下片以“遥想”为开头,描述了作者的思绪回到了家乡。他想象着江口依旧,但现实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令人感伤。他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找不到旧巢的燕子,表达了对家乡被敌人破坏的伤感。接下来,作者直接描写了蕲州城破的惨状,富庶的蕲州成为了一片废墟,十万人口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虽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这是对金兵残忍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思念转化为对敌人的愤怒,最终升华为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文章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作为结尾,表达了力量、誓言和必胜的信念。这两句话振奋人心,壮志凌云,有力地表达了被践踏和蹂躏者奋起反抗的决心和信念。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鉴赏一详情»
这段内容描述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敌人侵略所带来的痛苦和仇恨。上片开头通过描绘白云茫茫和思亲思乡的悲凄情绪,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着,词人又补充说自己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的原因是家乡被敌人占领了,这里暗示了词人对家乡沦陷的痛苦和无奈。接下来,词人转而描写眼前的景象,通过新亭对泣的典故和潇潇雨声,表达了对国土沦丧的悲叹之情。最后,词人以长江难以流尽家国之恨来结尾,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沉重之情。
下片则设想了蕲州目前的情景,通过描写江口依然美丽而景色宜人,但地已易主,景是人非,表达了对敌人侵略所带来的灾难的追述。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的描写,暗示了蕲州被破坏的情景。接着,通过直接描写的手法,描绘了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最后,通过提到金沙湖和蕲州的富庶和人口众多,表达了对蕲州被毁的痛苦和仇恨之情。
整篇文章通过描写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敌人侵略所带来的痛苦和仇恨,表达了对家乡沦陷的悲凉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鉴赏二详情»
王澜王琅,一作琅,字澹子,是番禺人,大约生活在明朝崇祯年间。明福王弘光元年(1645年),他被征召但没有前往。后来他改名雷峰,法名今叶,号开五居士。他著有《蛙雨楼稿》和《野樗堂稿》两部作品。在清朝,陈伯陶编写的《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一中有关于他的传记。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得知。
蕊香深处,逢上巳、生怕花飞红雨。万点胭脂遮翠袖,谁识黄昏凝伫。烧烛呈妆,传杯绕槛,莫放春归去。垂丝无语,见人浑似羞妒。
修禊当日兰亭,群贤弦管里,英姿如许。宝靥罗衣,应未有、许多阳台神女。气涌三山,醉听五鼓,休更分今古。壶中天地,大家著意留住。
一轮月好,正人间、八月凉生襟袖。
万古山河,归月影、表里月明光透。
月桂婆娑,月香飘荡,修月香人手。
深沉月殿,月蛾谁念消瘦。
今夕乘月登楼,天低月近,对月能无酒。
把酒长歌邀月饮,明月正堪为友。
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
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