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原文赏析

  • qín
    é
    hán
    dān
    dào
    shàng
    wàng
    cóng
    tái
    yǒu
    gǎn
  • [
    sòng
    dài
    ]
    céng
  • fēng
    xiāo
    hán
    dān
    dào
    shāng
    xíng
    shāng
    xíng
    fán
    huá
    shùn
    kān
  • cóng
    tái
    xiāo
    jīn
    zūn
    guǎn
    kōng
    chén
    kōng
    chén
    lián
    tiān
    shuaī
    cǎo
    yún
    níng

原文: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相关标签:忆秦娥

译文及注释

北风萧瑟。走在邯郸的古道上,想到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只是繁华一时,如今已是烟寒草衰,让人不忍回忆。

当年丛台的歌舞已无任何消息,当年的繁华景象已成陈迹。现在只有满眼草木,一片凝碧池的黍离之悲。

注释:
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邯郸:古赵国国都。
行客:远行之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
管:笛、箫一类的管乐器,此代指音乐。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69年,南宋孝宗乾道五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曾觌,他是贺金正旦副使。曾觌和正使汪大猷一起被派遣出使金国。在他们行进到邯郸道上的时候,曾觌望见了丛台遗迹。这个景象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他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邯郸古道》是一首表达作者怀古伤今情怀的词。词的上片以“伤”字为主线,描写了邯郸古道的衰草和曾经的繁华一瞬即逝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微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痛之感。词的下片以“空”字为线索,写出了丛台陈迹的萧条和作者的渴望与失望之情。通过描绘邯郸丛台的残堆废垒和暮云凝碧的景象,词人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外化,表达了对国家衰败和个人屈辱的无奈和痛苦。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邯郸古道的衰草和曾经的繁华,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古都和英雄的怀念之情。词人通过提到赵武灵王和他的改革,以及战国时代的风云变幻,暗示了邯郸古道的衰败与国家的衰微息息相关。词人用“一瞬”来形容过去的繁华转瞬即逝,表达了对兴亡的感伤之情。而“不堪”二字则表达了词人对南宋失地未能收复的伤痛和对现实的无奈。

词的下片以“空”字为线索,描写了丛台陈迹的萧条和作者的渴望与失望之情。词人提到丛台曾经是宴乐之所,但如今却成为残堆废垒,一片陈迹。通过使用“无消息”和“空陈迹”等词语,词人表达了对过去繁华的渴望却又失望的情绪。词的末尾两句“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衰败景象,将词人内心的感情外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整首词通过描写邯郸古道的衰草和丛台陈迹的萧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微和个人屈辱的悲痛之情。词人通过虚实相衬的手法,寄托了对国家衰败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无奈和痛苦。词中的景象描写生动而凄凉,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词人对过去辉煌和现实困境的思考和感慨。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赏析详情»

曾觌

曾觌(1109-1180),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他在绍兴中担任建王内知客的职务。后来,孝宗受禅,他成为潜邸旧人,被授权知阁门事。淳熙初年,他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同时加封少保和醴泉观使。他积极追随宫廷,创作了许多应制之作。他的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阮郎归》、《水调歌头》、《西江月》、《定风波》、《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忆秦娥》等。其中,《阮郎归》一词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猜您喜欢

忆秦娥

宋代 曾觌

西风节。碧云卷尽秋宵月。秋宵月。关河千里,照人离别。
尊前俱是天涯客。那堪三载遥相忆。遥相忆。年光依旧,渐成华发。

忆秦娥·参差玉

元代 倪瓒

参差玉。
笙砷暮起瑶台曲。
瑶台曲。
轻风香浸,夜凉肌粟。
黄云巧缀飞霞绿。
清吟未断秋霖续。
秋霖续。
恐辜花意,倒尊中*。

忆秦娥·春感次素庵韵

清代 徐灿

春时节。昨朝似雨今朝雪。今朝雪。半春残暖,竞成抛撇。
销魂不待君先说。凄凄痛还如咽。还如咽。旧恩新宠,晓云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