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竹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宜)丝风。家在五湖东。
注释:
篙(gāo):竹篙,一种用竹子制成的船桨。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ǒu):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忆江南·歌起处》译文及注释详情»
篙:竹制的长杆,用于撑船或捕鱼等活动。
梅子雨:指夏天梅子成熟时的细雨,形容雨水连绵不断。
耐:表示适宜,合适。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小如藕丝,轻柔细腻。
五湖:指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
《忆江南·歌起处》注释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通过描绘绚丽的画面和抒发思乡之情,展现了词人的审美情趣和境界的开阔。
文章首先提到了词中的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引出了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这句诗描绘了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形成了美丽的景象。接着,词人用“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来点缀画面,夕阳下的细雨和江水的涨潮,使得竹篙吃水加深,舟子需要更加努力。这些描写使得情绪逐渐高涨,引出了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舟子的黄色衣衫在夕阳下飘动,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和生气。词中的“藕丝风”三字将无形的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露出柔和粉嫩的色彩,创造出优美的视觉效果。最后,词中以“家在五湖东”收尾,这是舟子和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虽然是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蕴,首先说明了家乡的位置,其次点出了《忆江南》的题目,表达了舟子和词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整篇文章通过描绘绚丽的画面和抒发思乡之情,展现了词人的审美情趣和境界的开阔。词中的景物描写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内心的平静。同时,文章还指出了词中的摹景抒情,诗中有画的特点,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忆江南·歌起处》鉴赏详情»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后七子”领袖之一。他曾担任官职,先后任刑部主事和刑部尚书,后因疾病辞官回家。他去世时被追赠太子少保的官职。
王世贞擅长写古诗文,他的文学才华在李攀龙主持的文盟中得到了发展。李攀龙去世后,王世贞独自主持文坛二十年之久。他的作品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除了文学创作,王世贞还对历史学有深入研究。他著有《嘉靖以来首辅传》,对明代的政治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述。此外,他还著有《觚不觚录》,记录了一些历史上的轶事和趣闻。
王世贞的生平事迹中,包含了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他出生于1526年,逝世于1590年。他在文学和历史学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明代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前年冠獬豸,戎府随宾介。去年簪进贤,赞导法宫前。
今兹戴武弁,谬列金门彦。问我何所能,头冠忽三变。
野性惯疏闲,晨趋兴暮还。花时限清禁,霁后爱南山。
晚景支颐对尊酒,旧游忆在江湖久。庾楼柳寺共开襟,
枫岸烟塘几携手。结庐常占练湖春,犹寄藜床与幅巾。
疲羸只欲思三径,戆直那堪备七人。更想东南多竹箭,
悬圃琅玕共葱蒨.裁书且附双鲤鱼,偏恨相思未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