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尽榆荚,依然难买春光驻。依春无语,肠断春归路。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榆钱:即榆荚,榆树的果实。
长亭:古时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以暂歇与饯别。
《点绛唇·饯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榆钱:即榆荚。榆钱是榆树的果实,外形扁平,呈圆形或椭圆形,类似于硬币,因此被称为榆钱。
长亭:古时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以暂歇与饯别。长亭是古代道路上的一种建筑物,通常位于道路的十里或五里间隔处。它是为了供行人或马车在旅途中暂歇休息而建造的。长亭也常被用来作为人们离别时的告别场所,用以饯别亲友。
《点绛唇·饯春》注释详情»
这篇评解主要讨论了一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首先,诗中提到了“榆钱非钱,春归亦无路”,这句话表达了春光易逝、时光流转的无常之感。而诗人通过虚构的语言和形象,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无常的感觉。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诗中出现了“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将诗意进一步深化,指出了离别之痛苦比春天的离去更加令人凄苦。这样一来,“饯春”这个词就具有了双重含义,既是对春天的告别,也是对离别的悲伤的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虚构的语言和形象,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光易逝、时光流转的无常之感。同时,诗人通过对离别的描绘,表达了离愁比春归更令人凄苦的情感。整首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表达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敏感洞察力。
《点绛唇·饯春》评解详情»
王鹏运(1849—1904)是晚清时期的官员和词人。他的字是佑遐,一字幼霞,中年时自号半塘老人,又号鹜翁,晚年时号半塘僧鹜。他出生在广西临桂(今桂林),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他考中举人,光绪年间担任礼科给事中,在谏垣任职十年,上书数十次,都与政治要事有关。二十八年他离开京城,前往扬州主持学堂,最后在苏州去世。
王鹏运擅长写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一起被誉为“清末四大家”,而他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作品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来被整理为《半塘定稿》。此外,王鹏运还曾经汇刻《花间集》以及宋、元等各家词作为《四印斋所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