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别张天觉》原文赏析

  • jīng
    mén
    bié
    zhāng
    tiān
    jiào
  • [
    sòng
    dài
    ]
    weì
    tài
  • qiū
    fēng
    shí
    驿
    wàng
    tái
    xīng
    xiǎng
    jiàn
    bīng
    zhào
    zuò
    qīng
  • líng
    huí
    gōng
    dàn
    jià
    wǎn
    liáo
    tīng
    wáng
    zhēng
  • sān
    cháo
    yuán
    lǎo
    gōng
    fāng
    zhuàng
    hǎi
    cāng
    shēng
    ěr
    qīng
  • bái
    rén
    lái
    bié
    què
    guī
    lín
    xià
    kàn
    shēng
    píng

原文: 秋风十驿望台星,想见冰壶照座清。
零雨已回公旦驾,挽须聊听野王筝。
三朝元老公方壮,四海苍生耳已倾。
白发故人来一别,却归林下看升平。


相关标签:送别友人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飒飒的秋风中,我从襄阳行了三百里去见张商英。他为官清廉,品性高洁。周公早已回京主持朝政,谢安和桓伊也为他弹筝鸣不平。作为三朝元老的张商英,如今依然怀揣雄心,全国的百姓都对他寄予莫大的希望。我这位白发老友赶到荆门为张商英送行,然后隐退山林,喜听天下繁富平安的佳音。

注释:
张天觉:张商英的字。
十驿:指十座驿站,古代每座驿站相距三十里。这里表示自己从襄阳行了三百里去见张天觉。
台星:原指天上的三台六星,这里指执政大臣,即指张商英。
冰壶:比喻张商英为官清廉。
零雨:出自《诗经·东山》的词语,据说这首诗是周公东征时所作。
公旦:指周公旦,即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公旦辅佐成王时,兄管叔鲜、弟蔡叔度散播流言,说周公旦有野心。于是,成王疏远了周公旦。后来,成王弄清了事实真相,决定迎周公旦回来主持朝政。本诗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比喻张商英即将回朝受到重用。
挽须聊听野王筝:这里运用了《晋书》里的典故。东晋时名相谢安晚年被孝武帝猜忌。有一次,孝武帝召桓伊和谢安饮宴,桓伊弹筝时唱了曹植《怨诗》,意在为谢安辩诬。谢安非常感动,泪下沾襟,越席而挽桓伊之须,深致谢意。本诗作者意在以此比喻张商英将会受到皇帝信任。
三朝元老:指张商英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却归林下:指自己隐居在山林之下。 《荆门别张天觉》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09年(大观三年)的六月和七月。当时,宋徽宗罢免了蔡京的相位,并重新召回了张商英。张商英回到汴京的途中,经过了荆门。在这个时候,作者从襄阳前往荆门与张商英会面,并在分别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段历史背景中,宋徽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他在1109年六月罢免了蔡京的相位。蔡京是当时的宰相,但由于他的政治手段和权谋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此徽宗决定罢免他。随后,徽宗召回了张商英,重新任命他为宰相。

张商英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清廉正直而闻名。他曾经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但由于他的才华和品德,他最终得到了徽宗的重用。当他回到汴京时,途经荆门,这也是作者与他相会的地点。

作者在这个背景下,从襄阳前往荆门与张商英会面。这次相会可能是作者对张商英的敬佩和钦佩的体现,也可能是作者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张商英重返宰相位置的期待。在他们分别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诗,可能是表达了对张商英的祝福和对他未来政治生涯的期望。

这段历史背景和作者与张商英的相会,为这首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对张商英的赞美和祝福,也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反映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可能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传达了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对政治变革的期待。 《荆门别张天觉》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尾联则写诗人自身的心境和期待。整首诗运用典故巧妙,言简意赅,辞近旨远。通过描绘季节、地点和人物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张商英的仰慕和尊敬,以及对他在时局中的作用的期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太平日子的向往和对张商英政绩的赞扬。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荆门别张天觉》赏析详情»

魏泰

魏泰,字道辅,号溪上丈人,出生于襄州襄阳。他是曾布的妻弟,为人行为不端,常以曾布的势力为乡里带来麻烦。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未能中选。曾因为忿怒与主考官发生争执,并动手殴打对方,因此被禁止再次参加考试。

后来,章惇成为宰相,有意推荐魏泰担任官职,但魏泰却拒绝了这个机会。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口才辩论出色,擅长写作,喜欢谈论朝政和社会事务。他的著作有《东轩笔录》、《临汉隐居诗话》、《临汉隐居集》等。

猜您喜欢

鹊桥仙·绣衾初展

近现代 王国维

绣衾初展,银红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

南歌子·又是乌西匿

近现代 王国维

又是乌西匿,初看雁北翔。
好与报檀郎:春来宵渐短,莫思量。

人间词话七则

近现代 王国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