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北国秋末:北方国家的秋天接近尾声
霜天晓角:清晨的寒霜和鸣角声
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草木仿佛都因此而感到震惊和悲伤
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山顶上的云朵相对升起
石门也好像敞开了:石门好像敞开了一样
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边地的薄酒:边塞地区的淡酒
无数的寒鸦:大量的乌鸦
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风吹扫着落叶,乌鸦纷纷飞来
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制止外敌入侵:阻止敌人入侵
消除战争的祸根:消除战争的根源
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愿意一生守卫边疆
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刻石勒铭:在石头上刻下铭文
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像李广、李靖这样阻止敌人入侵的英雄
享有这种荣誉:有资格获得这种荣誉
注释:
盘山:小名,又名盘龙山,在蓟县西北。
角:古时军中的一种乐器。
石门开:两峰对峙,中间如开着的石门。
虏(lǔ)酒(边酒):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酿制的酒。
玄戈(雕戈):铁戈,泛指兵器。
老边才:终生守边的将士。
吾谁与:谁是我取法的榜样。
舞剑台:盘山上有李靖舞剑台。
《登盘山绝顶》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前后。当时,戚继光在成功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后,被调往京师,负责总理蓟州、昌平和保定的练兵事务。随后,他被任命为总兵,镇守蓟门,并积极修建防御工事,严格执行军纪,多次击败入侵的敌人。在戚继光南方平定倭寇之后,他在蓟州守边期间创作了这首诗。 《登盘山绝顶》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描绘山上景色为开篇,诗人登上盘山之巅,感受到军营中号角的回荡声,山间的草木也因此而肃然。诗人望着山头上的白云,隐约看到对峙的山峰,宛如巍然屹立的石门。北风吹来,带来了边地醇美的酒香。然而,这香酒并不能使诗人陶醉,而是那片片落叶、无数的归鸦以及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让他为之倾倒。
接下来的四句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作为一个将领,他要如何保卫这美好的河山。诗人发誓,只要握紧手中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犯,即使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愿意为国家尽忠报效。山上有许多前人刻石留名,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纪念他,山上建有舞创台,他成为了诗人效法的楷模。
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运用了“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语,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的和平景象。而“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这句传神之笔,也成为了这首诗的名句。诗人在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将笔命于纸上,因此诗中展现了开阔的境界、鲜明的形象、高昂的格调和磅礴的气势。读者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向上奋发的力量。虽然诗人是一位武将,但在这首诗中,他展现了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
《登盘山绝顶》赏析详情»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和军事家。他出生于1528年11月12日(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在山东济宁,祖籍安徽定远。戚继光是汉族,他的家乡是山东登州。
戚继光在明代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被誉为“东南第一名将”。他在抗倭战争中多次击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他的战术和指挥才能备受赞誉,被封为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官职。
戚继光在1588年1月5日(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去世,享年60岁。他被追封为武毅,并获得谥号。戚继光的贡献和英勇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他被视为明代抗倭战争的英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