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与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的皇宫。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注释:望阙台:在今福建省福清县,是戚继光自己命名的一个高台。戚在《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中记道:“一山抱高处,可以望神京。名之曰望阙台。”阙指皇帝的居所。
十年,指作者调往浙江,再到福建抗倭这一段时间。从嘉靖三十四年调浙江任参将,到嘉靖四十二年援福建,前后约十年左右。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銮:皇帝的住处。
《望阙台》译文及注释详情»
明嘉靖中,戚继光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这个时期,倭寇肆虐,海盗横行,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痛苦。戚继光奋起抗击倭寇,带领军队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了倭夷的势力。
戚继光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成为了这个地区的军事统帅。在他担任福建总督期间,他不仅继续抗击倭寇,还积极打击海盗,保护了当地的安全和稳定。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在这个背景下,戚继光创作了这首诗。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想象,这首诗是在他担任福建总督期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所作。这首诗可能是他对自己的军事成就和对抗倭寇的决心的表达,也可能是他对于保护人民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信念的宣示。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战争的硝烟和英雄的壮举。它展现了戚继光作为一位军事将领的坚定决心和无畏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忠诚。这首诗成为了戚继光的精神象征,激励着他的部队和后来的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篇章。
《望阙台》创作背景详情»
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牺牲,将其与心头的血相联系,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同时,他将心头的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形容了他的热血和激情洋溢,展现了他对抗倭斗争的坚定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整首诗以形象化的手法,通过描绘海色寒冷、孤立无援的臣子、望阙台上的孤独身影、千峰秋叶丹等景物,将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热血和坚定表达出来。诗中融入了对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和对朝廷支持的期望,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赤诚和忠诚。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抗倭斗争的热血和坚定,他不畏艰险,不惧困苦,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希望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这种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望阙台》赏析详情»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和军事家。他出生于1528年11月12日(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在山东济宁,祖籍安徽定远。戚继光是汉族,他的家乡是山东登州。
戚继光在明代的抗倭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被誉为“东南第一名将”。他在抗倭战争中多次击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他的战术和指挥才能备受赞誉,被封为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的官职。
戚继光在1588年1月5日(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去世,享年60岁。他被追封为武毅,并获得谥号。戚继光的贡献和英勇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他被视为明代抗倭战争的英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