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边疆从军的壮志难以实现,只能用诗行来表达对东南形势的忧虑和情怀。
赋诗抒怀和拿起剑抗敌是我一生的志愿,如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年,白白辜负了作为“狂士”的声名。
注释:绝域:隔绝的地域,表示其遥远。这里指我国边疆。
惘然:失去志向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
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经开始在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等地进行经济掠夺。
词笺:写诗词的纸,也可以指“诗词”本身。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负:辜负。十五年:诗人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誉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下了忘年交,当时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气,从那时到现在,正好过去了十五年。
《漫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龚自珍在1823年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时的心情和行动。当时,国家的形势日益严峻,龚自珍深感忧虑。他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文才和武略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这一年春天,他第四次参加会试却再次落榜,连续的失败使他感到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无奈和失望。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报国志向,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同时也是他对国家困境的思考和反思的产物。通过这首诗,龚自珍希望能够唤起国人的爱国之情,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以期改变国家的困境。 《漫感》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对一首诗进行了评价。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表达了对国家事务的忧心,特别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列强侵略的深切忧虑。诗中嘲笑了那些不畏强敌的小人,表达了愿意以自己的才华和智谋为国家效力的爱国情怀。
诗中的两句“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表达了立志立功于边塞的志向无法实现,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在东南地区的幽怨之情。诗人通过“绝域从军”来指代一直以来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但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舞台。诗人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现在也只能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而这里的“幽恨”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事,他曾经说过:“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这是他心中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或者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者是远离尘嚣。这些情感充满了激情和苍凉,令人动容。
接下来的“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经表达过“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这可以作为这两句的注解。诗人立志改革社会,本想通过剑和箫这两种方式来实现,但现在却只写了一些充满幽怨的词章,对于补偏救弊毫无帮助,这不过是徒具狂名而已。
整首诗的意境雄浑,情感奔放,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漫感》鉴赏详情»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在27岁时中举人,38岁时中进士。曾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并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的行动。48岁时辞去官职南归,次年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突然去世。
龚自珍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充满了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著作包括《定庵文集》,其中收录了300余篇文章,以及近800首诗词。他的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有315首。龚自珍的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