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原文赏析

  • bìng
    meí
    guǎn
  • [
    qīng
    dài
    ]
    gōng
    zhēn
  • jiāng
    níng
    zhī
    lóng
    pán
    zhōu
    zhī
    dèng
    weì
    háng
    zhōu
    zhī
    西
    jiē
    chǎn
    meí
  • huò
    yuē
    meí
    weí
    meǐ
    zhí
    姿
    weí
    meǐ
    zhèng
    jǐng
    shū
    weí
    meǐ
    tài
  • wén
    rén
    huà
    shì
    xīn
    zhī
    weì
    míng
    zhào
    háo
    shéng
    tiān
    xià
    zhī
    meí
    yòu
    shǐ
    使
    tiān
    xià
    zhī
    mín
    zhuó
    zhí
    shān
    chú
    zhèng
    yāo
    meí
    bìng
    meí
    weí
    qiú
    qián
  • meí
    zhī
    zhī
    shū
    zhī
    yòu
    feī
    chǔn
    chǔn
    qiú
    qián
    zhī
    mín
    néng
    zhì
    weí
  • yǒu
    wén
    rén
    huà
    shì
    zhī
    yǐn
    míng
    gào
    meí
    zhě
    zhuó
    zhèng
    yǎng
    páng
    tiáo
    shān
    yāo
    zhì
    zhī
    chú
    zhí
    è
    shēng
    qiú
    chóng
    jià
    ér
    jiāng
    zhè
    zhī
    meí
    jiē
    bìng
  • wén
    rén
    huà
    shì
    zhī
    huò
    zhī
    liè
    zhì
    zaī
    gòu
    sān
    bǎi
    pén
    jiē
    bìng
    zhě
    wán
    zhě
  • zhī
    sān
    nǎi
    shì
    liáo
    zhī
    zòng
    zhī
    shùn
    zhī
    huǐ
    pén
    mái
    jiě
    zōng
    nián
    weí
    zhī
    quán
    zhī
  • běn
    feī
    wén
    rén
    huà
    shì
    gān
    shòu
    gòu
    bìng
    meí
    zhī
    guǎn
    zhù
    zhī
  • ān
    shǐ
    使
    duō
    xiá
    yòu
    duō
    xián
    tián
    guǎng
    广
    zhù
    jiāng
    níng
    háng
    zhōu
    zhōu
    zhī
    bìng
    meí
    qióng
    shēng
    zhī
    guāng
    yīn
    liáo
    meí
    zaī

原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哲理咏物寓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和杭州的西溪,都有梅树。有人说:“梅树因其弯曲的姿态而被认为是美丽的,一旦笔直了就失去了风姿;因其枝干倾斜而被认为是美丽的,一旦端正了就没有了景致;因其枝叶稀疏而被认为是美丽的,一旦茂密了就没有了姿态。”这本来就是如此。文人画家心里明白这个意思,但不方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树。也不能让天下种梅的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现病态,以此作为谋求财富的职业。梅树的枝干倾斜、枝叶稀疏、枝干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做到的。有些人把文人画家心中隐藏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让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梅树的生机,用这种方法来谋求高价,结果江苏、浙江的梅树都变得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已经严重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树,都是病态的,没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水,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让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树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健康,使它们完好如初。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家,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么能让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又有更多的空闲田地,来广泛贮存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态的梅树,竭尽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

注释:
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
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邓尉:山名,位于今江苏苏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倾斜。
固也:本来如此。固,本来。
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疾呼。明,公开。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病梅馆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清朝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的背景下,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用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同时,文字狱也大规模发生,知识分子遭到镇压。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而这篇创作背景正是1839年,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夕。 《病梅馆记》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表达了他对于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通过对梅花的摧残和作者疗梅的行动,揭示了清王朝统治阶级对人民思想的束缚和对人才的压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改革和个性自由的渴望。 《病梅馆记》赏析详情»

赏析四

枝条被夭折,生机被遏制。这种病态的社会状况需要得到治疗和改革。



在治疗病态社会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方法,即“以其所欲,去其所不欲”。作者认为,治疗病态社会需要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让人们的思想和才能自由发展,摒弃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让社会得到解放。作者通过梅的治疗过程,暗示了自己治理社会的决心和愿望。



整篇文章通过梅喻人,托物议政,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满和对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渴望。通过借喻的手法,作者揭示了社会病态的根源和治疗的方法。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梅的描写和治疗过程的叙述,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改革的愿望。



这篇小品文以梅喻人,通过对梅的描写和治疗过程的叙述,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满和对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渴望。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借喻的手法,作者揭示了社会病态的根源和治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改革的愿望。

《病梅馆记》赏析四详情»

赏析二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散文,通过对梅花的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改革的呼吁。

文章以梅花为主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病梅”,后一部分写“疗梅”。在文章开头,作者简要介绍了梅花的产地,然后转入对评梅的美丑标准的议论。他指出,在“文人画士”的眼中,梅花以曲、欹、疏为美,但又未能明确标准,也不方便号召种梅的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利益。于是,作者通过暗通关节,让第三者转告花农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疗梅”,如修剪正枝、养护侧枝、修剪密枝、修剪稚枝、锄除直枝、阻止生长等。这样,梅花就能够达到“文人所欲见”的标准。

通过对梅花的描写,作者实际上是在批判社会现实。他通过梅花的形象,暗喻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不公,以及封建统治的弊端。他认为,社会需要改革,需要像“疗梅”一样,对问题进行剪除、修剪、阻止,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病梅馆记》的语言瑰丽、奇巧、多彩,充满了诗意。作者运用托物取喻的手法,通过对梅花的描写,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改革的呼吁。然而,由于当时思想统治的严酷和作者所处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文章中有些地方显得晦涩艰深,不易理解。

尽管如此,龚自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旧制度的批判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他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以诗为最高成就,语言华丽,内容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他的散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纵论古今,侧重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

总之,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通过对梅花的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改革的呼吁。尽管文章中有些地方晦涩难懂,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旧制度的批判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病梅馆记》赏析二详情»

赏析三

着剖析了梅花为何会生病的原因。作者指出,梅花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受到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的影响。他用“梅病之因,皆由封建之腐朽也”这句话,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根源。接着,作者又通过对梅花的形象描写,将梅花与封建统治下的庸俗现象进行了对比。他说:“梅之高洁,封建之庸俗,如此相反,如此相悖,如此相斥,如此相病。”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弊端。

在第二段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他说:“我欲疗梅,当以何法?”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决定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于梅花的热爱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他决定以“病梅馆”为名,来表达自己对于梅花的关怀和对于社会的呼唤。这种个人行动与社会关怀的结合,体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态度。

第三段中,作者抒写了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他说:“我辟馆疗梅,不仅是为了梅花,更是为了人心。”作者通过对自己辟馆疗梅的目的和意义的阐述,表达了他对于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对于人心的关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封建统治的反思和对于社会变革的追求。这种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于人心的呼唤,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篇《病梅馆记》是一篇以梅花为载体,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于人心的关怀。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思想性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病梅馆记》赏析三详情»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代和现代对于智力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智力指的是智慧和力量,而现代智力则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词类活用方面,有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在使动用法中,通过使某物弯曲、成为病态等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夭其稚枝、必复之全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等。

在为动用法中,通过某种行为或状态来表达某种意思,如既泣之三日。

在名词作状语中,名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心知其意。

在名词作动词中,名词本身具有动词的意义,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而江浙之梅皆病、予购三百盆,皆病者、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等。

在形容词作动词中,形容词本身具有动词的意义,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在形容词作名词中,形容词本身充当名词的角色,如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此外,还有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一些抽象概念或关系,如以、则、以、为、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以、 《病梅馆记》文言现象详情»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照片
龚自珍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在27岁时中举人,38岁时中进士。曾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并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的行动。48岁时辞去官职南归,次年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突然去世。

龚自珍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充满了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著作包括《定庵文集》,其中收录了300余篇文章,以及近800首诗词。他的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有315首。龚自珍的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您喜欢

苦斋记

明代 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
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
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其槚荼亦苦于常荼。
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
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读书要三到

宋代 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北人食菱

明代 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