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宋代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春天写景哲理早教最美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偶成

宋代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天写景感叹惜时早教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 一作:艨艟)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写水读书哲理

观书有感·其一

宋代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写景读书哲理早教感怀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代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劝勉人生哲理水调歌头

读书要三到

宋代     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小学文言文寓言故事学习哲理

司马光好学

宋代     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写人读书

百丈山记

宋代     朱熹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游记写景山水

水调歌头

宋代     朱熹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馀千太危石,高插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把钓鱼竿。不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驰驱一世豪杰,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不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心斗,千古照林峦。

水调歌头

菩萨蛮(回文)

宋代     朱熹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