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好学》原文赏析

  • guāng
    hǎo
    xué
  • [
    sòng
    dài
    ]
    zhū
  • wēn
    gōng
    yòu
    shí
    huàn
    wèn
    ruò
    rén
  • qún
    jiǎng
    zhòng
    xiōng
    chéng
    sòng
    yóu
    xià
    weí
    jué
    biān
    dài
    néng
    beì
    sòng
    nǎi
    zhǐ
  • yòng
    duō
    zhě
    shōu
    gōng
    yuǎn
    suǒ
    jīng
    sòng
    nǎi
    zhōng
    shēn
    wàng
  • wēn
    gōng
    cháng
    yán
    shū
    chéng
    sòng
  • huò
    zài
    shàng
    huò
    zhōng
    qǐn
    shí
    yǒng
    wén
    suǒ
    duō
  • xuǎn
    zhū
    biān
    sān
    cháo
    míng
    chén
    yán
    xíng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


相关标签:写人读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中夜:半夜。 《司马光好学》译文及注释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

元代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章台柳·寄柳氏

唐代 韩翃

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一)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二)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版本三)

塞鸿秋·春情

元代 张可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