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原文赏析

  • ǒu
    chéng
  • [
    sòng
    dài
    ]
    zhū
  • shào
    nián
    lǎo
    xué
    nán
    chéng
    cùn
    guāng
    yīn
    qīng
  • weì
    jiào
    chí
    táng
    chūn
    cǎo
    mèng
    jiē
    qián
    qiū
    shēng

原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相关标签:秋天写景感叹惜时早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注释:
学:指学问、学业、事业。
一寸光阴:指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形容时间短暂。
轻:指轻视、轻松放过。
未觉:指没有感觉、没有觉醒。
池塘春草梦:出自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的句子,意为池塘里的春草生长,园中的柳树变成鸣禽,歌咏南国早春的景象。
阶:指台阶。
梧:指梧桐树,一种落叶乔木。 《偶成》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青春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但学问的成就却很难得到。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要轻易放过。就像还没从美丽的春天中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已经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了。 《偶成》译文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朱熹与他的门人黄干、蔡沈、黄钟为了避开权臣韩侂胄的迫害,来到了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的双林寺附近的武夷堂进行讲学。在这个安静的地方,他们远离了政治纷争和权力斗争的干扰,可以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朱熹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学问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也成为了他们在这段时间里的创作背景。在这个寺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和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索真理。这段时间的创作背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静和宁静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地研究学问,深入思考人生和宇宙的奥秘。这个创作背景也成为了他们学术成就的重要基石,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偶成》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劝学》是南宋朱熹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告诫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诗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解释为“勉励”的意思。

诗的开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诗人用切身体会告戒年轻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人生易老,学问难成,因而必须爱惜光阴。因其“易老”、故“不可轻”,可见惜时之重要。诗人通过这句话告诉读者,应该珍惜自己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切莫让可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溜走。

接着,诗人写道:“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借用前人诗句中的优美形象,结合自己对“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深切感受,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这样的描写使“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题旨得以更鲜明的体现,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深刻认识和对年轻人的劝勉。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劝学》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光阴易逝的描写,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这首诗不仅是对年轻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警示。诗人朱熹通过这首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向读者传递了珍惜光阴、努力向学的重要性。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人心地表达了人生的真谛,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偶成》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伤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虞美人·听雨

宋代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