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赏析

  • shāng
    zhòng
    yǒng
  • [
    sòng
    dài
    ]
    wáng
    ān
    shí
  • jīn
    mín
    fāng
    zhòng
    yǒng
    shì
    gēng
  • zhòng
    yǒng
    shēng
    nián
    weì
    cháng
    shí
    shū
    qiú
    zhī
  • yān
    jiè
    páng
    jìn
    zhī
    shū
    shī
    bìng
    weí
    míng
  • shī
    yǎng
    shōu
    weí
    zhuàn
    xiāng
    xiù
    cái
    guān
    zhī
  • shì
    zhǐ
    zuò
    shī
    jiù
    wén
    jiē
    yǒu
    guān
    zhě
  • rén
    zhī
    shāo
    shāo
    bīn
    huò
    qián
    zhī
  • rán
    bān
    zhòng
    yǒng
    huán
    rén
    shǐ
    使
    xué
  • wén
    zhī
    jiǔ
  • míng
    dào
    zhōng
    cóng
    xiān
    rén
    hái
    jiā
    jiù
    jiā
    jiàn
    zhī
    shí
    èr
    sān
  • lìng
    zuò
    shī
    néng
    chèng
    qián
    shí
    zhī
    wén
  • yòu
    nián
    hái
    yáng
    zhōu
    dào
    jiù
    jiā
    wèn
    yān
  • yuē
    mǐn
    rán
    zhòng
    rén
  • wáng
    yuē
    zhòng
    yǒng
    zhī
    tōng
    shòu
    zhī
    tiān
  • shòu
    zhī
    tiān
    xián
    cái
    rén
    yuǎn
  • zhī
    weí
    zhòng
    rén
    shòu
    rén
    zhě
    zhì
  • shòu
    zhī
    tiān
    xián
    shòu
    zhī
    rén
    qiě
    weí
    zhòng
    rén
    jīn
    shòu
    zhī
    tiān
    zhòng
    rén
    yòu
    shòu
    zhī
    rén
    weí
    zhòng
    rén
    ér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学习哲理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伤仲永》译文及注释详情»

补充注释

收族:指整理、团结亲族,使其不离散。根据《仪礼·丧服》和《礼记·大传》的注释,收族是指按照亲疏远近的顺序,使族人团结一致,以保持宗庙祭祀的庄严和尊严。在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中,他表达了养父母和收族的意愿,养父母代表孝道,收族代表仁德。这样的志向在封建时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人们赞扬他的同时,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评定。

传一乡秀才观之:在唐宋时期,秀才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与明清两朝通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把这首诗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而不仅仅是给某个秀才看。

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时,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目,要求在诗中既能描绘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通过这个物品表达某种思想或感情,这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是宋仁宗的年号,指的是1032年至1033年。先人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根据王安石父亲的事迹,他在天圣八年(1030年)担任殿中丞知韶州,三年后因丁忧离职回家,当时王安石13岁,随行回家。根据这个情况,可以推断这次回家应该是在明道二年(1033年)。宝元二年(1039年),王安石的父亲在江宁通判任上去世。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是在庆历三年(1043年),所以称他的父亲为“先人”。 《伤仲永》补充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开始写诗。在明道二年,王安石回到金溪探亲,并请方仲永写了几首诗,但他对方仲永的作品感到失望。然而,在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时,方仲永已经放弃了写诗的梦想,回归到了农民的身份。庆历三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回忆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了《伤仲永》这篇文章。 《伤仲永》创作背景详情»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

1. 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文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无法发挥。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没有给他提供正常的后天教育。从道理上来说,作者认为方仲永最终成为普通人是因为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 对题目的理解:题目中的伤是指哀伤、感伤,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文章通过方仲永的例子,说明一个人有天分是很幸运的,但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真正成才。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也会成为平常人。

4. 泯然众人矣的理解:这句话点明了方仲永最终成为普通人的结局,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引发人们的深思。文章中提到,再过七年以后,方仲永的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 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叙述方仲永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文章主要表达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无法发挥的观点。文章告诉我们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伤仲永》学习重点详情»

文章理解

本文是对方仲永这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的情况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文章通过见闻录的方式,详细描述了方仲永的形象和他的遭遇,表达了对他的惋惜和对不重视后天教育的人的可悲感叹。文章强调了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指出方仲永之所以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与他没有受到后天教育有关。文章的主题是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文章理解详情»

问题研究

情感共鸣。而“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则起到了引出叙事的作用。它表明了作者对方仲永的了解并且对他的故事感兴趣已久。这句话的出现使得读者对方仲永的故事更加关注和期待,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同时,这句话也为后面的叙事打下了铺垫,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背景,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面的叙事内容。 《伤仲永》问题研究详情»

鉴赏

砚墨”即能挥毫写诗,文采与道理俱佳,受到县里人的惊奇和赞赏。然而,仲永的父亲却将他当作赚钱工具,不让他学习,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见县里人,接受他们的请才之邀。这种对仲永的利用和剥削,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最终导致他沦落为一个普通人。

第二段以“伤仲永”为题,实际上是在讲述仲永被剥夺学习机会的悲惨遭遇。作者通过对仲永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惋惜之情。仲永本是一个天才的神童,但因为父亲的利益驱使,他被迫放弃了学习,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种对天赋的浪费和对后天教育的忽视,使仲永从一个神童沦落为一个普通人,这正是“伤”字所在。

第三段是全文的议论部分,作者通过对仲永的故事进行分析和总结,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作者指出,仲永的天赋固然了不起,但如果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他的才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示。作者以仲永为例,告诫人们不要单纯依靠天赋,而是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整篇文章言简意深,通过对仲永的故事的叙述和分析,传达了作者对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和警示。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事实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同时,文章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仲永的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整体而言,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理严谨,给人以启示和警示。 《伤仲永》鉴赏详情»

整体把握

本文通过方仲永的实例,阐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为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叙事部分以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过人为开端,但由于其父不重视教育,最终导致他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文章通过这个实例,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精准而恰当。叙事部分用短短的234字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幼年到成年的才能变化过程,议论部分也只有70多字,每个词句都有确切的表达作用,没有多余的内容。例如,第一段首句介绍了方仲永的背景,同时通过“未尝识书具”和“不使学”这两个词,暗示了他的家庭背景对他才能的影响。接着用一个“啼”字生动地描绘了方仲永儿时索求书籍的情景,再用“忽”“即”“立”三个副词,生动地展现了他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形象。通过一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揭示了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愚昧之态。最后的“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简洁明了,通过一“见”一“闻”一“问”交代了方仲永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逻辑严密。读者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精准。

本文的语言平实而又富有感情色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通过情感的渲染,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方仲永的实例,阐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精准,叙事简洁明了,议论言简意深。同时,文章的语言平实而又富有感情色彩,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整篇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伤仲永》整体把握详情»

文言字词

作形容词
“泯然众人矣”之中的“泯然”,是“消失、不被人注意”的意思
“环谒于邑人”之中的“环谒”,是“周游拜访”的意思
(4)名词作动词
“受于人者不至”之中的“受”,是“接受、承受”的意思
“还自扬州”之中的“还”,是“返回”的意思
(5)动词作名词
“忽啼求之”之中的“忽啼”,是“突然哭泣”的意思
“借旁近与之”之中的“借旁近”,是“借助旁人的力量”的意思
(6)动词作副词
“卒之为众人”之中的“卒”,是“最终、终于”的意思
“并自为其名”之中的“并”,是“一起、同时”的意思
(7)副词作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之中的“乞”,是“乞求、讨要”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之中的“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
(8)副词作形容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之中的“可观”,是“值得注意、观察”的意思
“贤于材人远矣”之中的“远”,是“远离、超越”的意思
(9)副词作副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之中的“自是”,是“从此、因此”的意思
“从先人还家”之中的“从”,是“从某地到另一地”的意思
(10)介词作动词
“于舅家见之”之中的“于”,是“在、到”的意思
“并自为其名”之中的“并”,是“包括、包含”的意思
(11)介词作形容词
“虚词用法”之中的“用法”,是“使用的方式、方法”的意思
“通假字”之中的“通”,是“相同、一致”的意思
(12)介词作副词
“虚词用法”之中的“用法”,是“使用的方式、方法”的意思
“通假字”之中的“通”,是“相同、一致”的意思
(13)连词作动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14)连词作形容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15)连词作副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16)助词作动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17)助词作形容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18)助词作副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19)助词作介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0)助词作连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1)助词作助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2)助词作叹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3)助词作代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4)助词作副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5)助词作介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6)助词作连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7)助词作助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8)助词作叹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29)助词作代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30)助词作副词
“之于”之中的“于”,是“对、对于”的意思
“父利其然也”之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伤仲永》文言字词详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虞美人·听雨

宋代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清平乐·村居

宋代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