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文赏析

  • meí
    huā
  • [
    sòng
    dài
    ]
    wáng
    ān
    shí
  • qiáng
    jiǎo
    shǔ
    zhī
    meí
    líng
    hán
    kaī
  • yáo
    zhī
    shì
    xuě
    weí
    yǒu
    àn
    xiāng
    lái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景咏物梅花寓人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注释:
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知:知道。
为(wèi):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梅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春,王安石被罢相后的心境和处境。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王安石变法”。然而,由于改革引起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王安石在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这次罢相对王安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对改革失去了信心。

在这个时候,王安石选择了退隐居住在钟山。他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梅花是冬季中的一朵坚强的花朵,它能够在严寒的冬天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作者通过将自己的心境与梅花相比较,表达了自己的坚强和不屈的意志。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和表达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佩和对改革的坚持。这首诗也成为了王安石退隐后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政治失败后仍然保持坚定信念和积极向前的精神。 《梅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墙角的梅花为主题,通过描写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在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诗中的语言朴素,平实内敛,却又富有深意,引人深思。

首先,诗人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里描绘了墙角的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自开放的景象。墙角这个环境并不引人注目,也未被人赏识,但梅花却毫不在乎,坚持自己的存在。这种坚持和独立的态度体现了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主张的精神。

其次,诗中写道:“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里表达了梅花的幽香。诗人通过“遥知”来说明香气从远处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具有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洞察力,能够发现细微之处。他说“不是雪”,意味着梅花的洁白可见。虽然远远望去梅花十分纯净洁白,但诗人知道那不是雪,而是梅花。这种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同时,“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最后,诗人写道:“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和那些像梅花一样坚强高洁的人的赞美。梅花独自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地开放,向世人散发着浓郁的幽香。这样的梅花被称为绝世之梅,而那些像梅花一样坚强高洁的人也被称为绝世之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墙角的梅花,表达了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了那些像诗人一样,在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诗中的语言朴素,平实内敛,却又富有深意,耐人寻味。这首诗既是对梅花的赞美,也是对那些坚守自我的人的赞美。 《梅花》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白玉堂前有一棵梅花树,梅树花谢花开,却不知为谁而开为谁而谢。
年复一年,不见旁人相惜,唯独那吹拂的春风,每年归来相探。

注释:白玉堂:神仙所居,亦喻指富贵人家的邸宅。
唯有:只有,唯独。 《梅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自己的内心找到一种宁静和满足。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的梅花象征着坚强和坚持,它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开放,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诗人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界的敬畏。诗中的春风则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它吹拂着梅花,让它们在寒冷的冬天中绽放。诗人通过对春风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激和对希望的追求。整首诗以梅花和春风为主题,通过对它们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希望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感觉,让人在欣赏梅花的美丽同时,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梅花》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