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佣工。如果两位英雄都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他们与成汤和周武王偶然相遇,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到现几千年后的今天,没有谁能与他们一争高下!
注释:浪淘沙令,即“浪淘沙”,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衰翁:老人。
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这里指辅佐兴王。
争:争论,比较。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早年立下了要致君尧舜的大志,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重用。然而,当宋神宗即位后,他终于有了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一位宰相,可以展开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是在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王安石有了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他可以通过改革政策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这个特殊时刻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于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喜悦和激动。
词中提到了“汤武相逢”,这是指两位伟大的古代君主汤和武王相遇的场景。这个比喻意味着王安石有了与伟大人物相遇的机会,可以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凸显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转机和突破,以及他对于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喜悦和激动。它也反映了王安石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革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首词展示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和追求。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创作背景详情»
龙,风跟随着虎,这样的对人之事就会被万物所观察。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君臣相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得到宋神宗的知遇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抱负和自信心。
接下来的几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绘了作者在政治上的得意和豪情。春风得意,形容心情愉快,马蹄疾,形容行动迅速。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成功和成就,以及他对长安繁华景象的一目了然。
最后一句“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对君臣相遇之难的叹息。千载,形容时间的长久,谁堪,表示难以承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能够得到宋神宗的知遇和机会的珍惜和感激之情,也反映了君臣相遇的稀有性和难得性。
整首词通过叙述伊尹和吕尚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得到宋神宗的知遇和政治上的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君臣相遇之难的叹息,展示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和不易。整首词布局巧妙,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和回味之感。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赏析详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