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原文赏析

  • yuán
  • [
    sòng
    dài
    ]
    wáng
    ān
    shí
  •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suì
    chú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 qiān
    mén
    wàn
    tóng
    tóng
    zǒng
    xīn
    táo
    huàn
    jiù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春节风俗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我们迎着温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元日》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王安石初拜相并开始实行他的新政时。当时,宋王朝面临着政治和经济危机,还有辽国和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见王安石,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负责领导变法。在同一年的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初期的新气象,感受到了变革的力量,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元日》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作品,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时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通过阵阵鞭炮声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的描写,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展现了新年的喜庆和祥和。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描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许多描景绘物的诗作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通过描写新年元旦的新气象,抒发了作者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通过这首诗,王安石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自己政治改革的决心。 《元日》赏析二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王安石的《元日》进行的解读。该诗以古代迎接新年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民间习俗中的典型素材,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展现了过年的欢乐气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了欢快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诗的开头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述了过年时燃放爆竹和喝屠苏酒的习俗。爆竹声是迎接新年的标志,而屠苏酒则是古代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的酒。接着,诗中出现了“千门万户曈曈日”一句,表达了初春朝阳的光照洒在每个家庭的意境。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则是指挂桃符这一古代民间习俗,用新的桃符替换旧的符纸,寓意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规律。

赏析中指出,这首诗充满了欢快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这是因为王安石当时担任宰相,推行新法。他在任期间,像人们替换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因此在诗中表现得开朗愉悦。

整篇赏析认为,《元日》赞美了新事物的诞生,比喻其充满生机和带来新生活的开始。诗中的“曈曈日”不仅是普通的太阳,更是新生活的象征,变法给百姓带来了光明。结尾的“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赏析中还指出,诗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规律。整首诗通过白描手法渲染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也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寄托了作者的思想,表现得含蓄而不显露。 《元日》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您喜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翁亭记

宋代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春日

宋代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