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赏析

  • chūn
  • [
    sòng
    dài
    ]
    zhū
  • shèng
    xún
    fāng
    shuǐ
    bīn
    biān
    guāng
    jǐng
    shí
    xīn
  • děng
    xián
    shí
    dōng
    fēng
    miàn
    wàn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春天写景哲理早教最美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我们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景焕然一新。
任何人都能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来,百花盛开,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色。

注释:
春日:春天。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能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春日》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背景。根据内容可以得知,这首诗是作者在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然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因此泗水游春并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一种虚拟的景象。作者本人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但是他写到了泗水,这是因为他受到朱熹的心理学影响,崇尚孔子,向往于孔子居住的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景。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表达思想的。 《春日》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此处可以理解为追求圣人之道所得到的无边光明的智慧。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美景,实际上是在表达诗人对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诗中的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法都非常巧妙,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春日》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过零丁洋

宋代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