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二》原文赏析

  • guān
    shū
    yǒu
    gǎn
    ·
    èr
  • [
    sòng
    dài
    ]
    zhū
  • zuó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
    méng
    chōng
    jiàn
    máo
    qīng
    (
    méng
    chōng
    zuò
    méng
    chōng
    )
  • xiàng
    lái
    wǎng
    feì
    tuī
    zhōng
    liú
    zài
    xíng

原文: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 一作:艨艟)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相关标签:写水读书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书有感·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当时朱熹为了避开权臣韩侂胄的迫害,与他的门人黄干、蔡沈、黄钟一起来到了新城福山双林寺旁的武夷堂进行讲学。后来,他们受到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的邀请,前往该村进行讲学。在这次讲学中,朱熹为吴氏兄弟的厅堂书写了名为“荣木轩”的作品,并为他们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此外,朱熹还在这个村子里写下了一首名为《观书有感二首》的诗歌,这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观书有感·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泛舟为比喻,通过描绘春水涨潮的情景,表达了与学习相关的道理。诗中的“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一句,描述了昨晚下了大雨,江边的春水汇入大江,使得原本搁浅的巨舰像羽毛一样轻盈地浮起来。这里的“蒙冲”也可以写作“艨艟”,强调了春水的力量。

接下来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一句,表达了往日舟大水浅,众人费力推船却无功而返的情景,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在水流中行驶。这句诗突出了春水的重要性,暗示了艺术灵感的涌现,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流畅自如。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需要基本功夫扎实,只有熟练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驾驭自如。

整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苦思某个问题时,经过学习后突然有了心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泛舟的比喻,诗中蕴含了学习与创作的道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创作的流畅与自由。 《观书有感·其二》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念奴娇·春情

宋代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代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