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原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
    yǐn
    kuò
    zhī
    shān
    shī
  • [
    sòng
    dài
    ]
    zhū
  • jiāng
    shuǐ
    jìn
    yún
    yǐng
    hóng
    鸿
    yàn
    nán
    feī
    xié
    jié
    chù
    kōng
    cuì
    miǎo
    yān
    feī
    chén
    shì
    nán
    féng
    xiào
    kuàng
    yǒu
    huáng
    kān
    chā
    mǎn
    tóu
    guī
    fēng
    jǐng
    jīn
    cháo
    shì
    shēn
    shì
    rén
    feī
  • chóu
    jiā
    jié
    mǐng
    dǐng
    xiāng
    weí
    rén
    shēng
    shì
    xīn
    yuàn
    xié
    huī
    jìn
    jīn
    lái
    wǎng
    duō
    shào
    chūn
    huā
    qiū
    yuè
    gēng
    yǒu
    weī
    wèn
    niú
    shān
    zhān

原文: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相关标签:重阳节劝勉人生哲理水调歌头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隐括:指对原有作品的内容、语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尘世:即人生。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酩酊:大醉貌。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朱熹在重阳节登高时,受到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的启发,创作了一首抒情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朱熹和杜牧相隔三百多年,他们都是积极入世的思想家和诗人。朱熹是一位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对杜牧的诗产生了仰慕之情,并将其“隐括”成了这首抒情词。朱熹胸怀舒展畅快,登高观赏秋景时,感慨万千,借用杜牧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杜牧出身于显赫的世代公卿之家,有着致仕用世的大志,这与朱熹的思想有共通之处。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思想观念相似,朱熹因此对杜牧的诗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喜爱之情。通过这篇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朱熹在登高时的豪情壮志和对杜牧诗的赞美之情。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的一首诗,朱熹将其改写成了隐括体裁。初读时,只觉得这首诗是原诗的逐句移植,只是清畅淡远而已。但是反复品味后,才发现意境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改变了原诗的消极情绪,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看到江水中无限的秋景倒影,但他只用了“云影”二字来描写,意境深远。此时,他抬头看到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案是“空翠渺烟霏”。这种答非答的语言表达,表明词人的心思并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的景色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和人物后,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纷纷扰扰,很难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天不同,不仅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和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这句壮阔的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像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的宾客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尽情地酩酊大醉一次,无需推辞,浪费美好的时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这句话,词人将人生比作寄居,既然它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何必对着落日余晖自怜自伤。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镜顿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也有无数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这句化用了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上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能幸免,所以无需太过执着。

朱熹通过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改写成隐括体裁,赋予了诗歌新的意境和精神。他注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将原诗中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意义,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循环的理解。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铁杵成针

明代 郑之珍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小松

唐代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画蛇添足

两汉 刘向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