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的一首诗,朱熹将其改写成了隐括体裁。初读时,只觉得这首诗是原诗的逐句移植,只是清畅淡远而已。但是反复品味后,才发现意境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改变了原诗的消极情绪,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看到江水中无限的秋景倒影,但他只用了“云影”二字来描写,意境深远。此时,他抬头看到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案是“空翠渺烟霏”。这种答非答的语言表达,表明词人的心思并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的景色中。
交代了时令、景致和人物后,词人开始借机抒发人生感慨。他说尘世多俗事,纷纷扰扰,很难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天不同,不仅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和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这句壮阔的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好像词人当面劝酒,要同行的宾客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和景色,尽情地酩酊大醉一次,无需推辞,浪费美好的时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这句话,词人将人生比作寄居,既然它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何必对着落日余晖自怜自伤。
之后,词人的思想穿越古今,词镜顿时开阔。他想到古往今来,沧海桑田,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也有无数的月亮盈了又缺。在词人看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恒定变化,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变化的存在,自然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机。“那更有危机”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不会再有危机感。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这句化用了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典故。有一次,齐景公登上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着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流露出一种无法挽回逝去时间的伤感。朱熹反问“何必独沾衣?”人世无常,变幻难定,无人能幸免,所以无需太过执着。
朱熹通过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改写成隐括体裁,赋予了诗歌新的意境和精神。他注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将原诗中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意义,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循环的理解。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