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赏析

  • guān
    shū
    yǒu
    gǎn
    ·
  • [
    sòng
    dài
    ]
    zhū
  • bàn
    fāng
    táng
    jiàn
    kaī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wèn
    qīng
    weí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tōng
    )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写景读书哲理早教感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朱熹为了避开权臣韩侂胄的迫害,与他的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了新城福山的双林寺旁的武夷堂进行讲学。在这段时间里,他还经常往来于南城和南丰地区。在南城,他应利元吉和邓约礼的邀请,撰写了《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由衷赞美了建昌地区人才辈出的情况。此外,他还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和吴常兄弟的邀请,到该村进行讲学,并为吴氏家族的厅堂书写了“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了“书楼”,还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在该村,他还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其一》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名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这首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感受。诗中的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与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提高认识时的情形相似。诗中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读书感受。

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借水之清澈,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这两句诗也可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首诗极具艺术哲理性,通过象征的手法将人们品味书法作品时的艺术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中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读书和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感悟。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详情»

赏析二

澈”,也不会有“如许”的程度。接着,诗人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源头”指的是水的来源,也就是池塘的水源。而“活水”则是指水的流动,池塘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源源不断地流动着。正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的注入,才使得池塘的水保持了清澈明亮的状态。这里的“源头活水”也可以引申为知识的源泉,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使内心保持清晰明朗的状态。



整首诗以一个平凡的池塘为主题,通过对池塘的描写和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读书和修养的理解。诗中的池塘不仅仅是一个景物,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它象征着清澈明亮的心灵,象征着对世界的洞察和把握。诗人通过对池塘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读书和修养的追求,以及对清晰明了的内心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池塘的描写和抒发,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使诗歌更具有生动感和感染力。整首诗以平凡的池塘为载体,展现了诗人对读书和修养的理解,以及对清晰明了的内心世界的向往。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更是一首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追求的作品。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二详情»

宋代诗人朱熹的照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也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名是沋郎,小字是季延,字是元晦,一字是仲晦,号是晦庵,晚年被称为晦翁。此外,他还被称为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等。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祖籍是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他的家族是汉族。

朱熹被世人尊称为朱子,他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对后世的儒学影响深远。

除了儒学,朱熹还涉猎诗词创作,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而著称。他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教学相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朱熹于1200年4月23日去世,享年70岁。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朱文公,以表彰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猜您喜欢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宋代 吴文英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约客

宋代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 一作:竹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余 一作:惟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