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注释:
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雨霖铃·寒蝉凄切》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因为作词忤仁宗而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心中充满了失意和忧愤。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他常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伶和乐伎撰写曲子和词。这篇创作背景应该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柳永在南下的路途中,与他深爱的恋人分别的情景。也许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或者是因为他的追求梦想而离开了恋人。无论是哪种情况,这次分别对柳永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
在这首词中,柳永可能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思念和对分别的痛苦。他可能描述了他们在分别时的场景,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和眷恋。他可能用优美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伤和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希望。
这篇创作背景给了柳永一个情感宣泄的机会,他可以通过词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情感。这也是他在失意和忧愤中寻找安慰和慰藉的方式。通过这首词,柳永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分享他的心情和经历。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为柳永的词曲创作提供了一个情感的源泉。他可以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和对分别的痛苦,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来寻找内心的安慰和慰藉。这篇创作背景为柳永的词曲创作增添了一份深情和内涵。
《雨霖铃·寒蝉凄切》创作背景详情»
首先,这篇赏析介绍了《雨霖铃》这首词的背景和主题。词人在仕途失意,离京都时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离情别绪和对前途的失望。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主要描写了恋人饯行时的别情。
在上阕的起首,词人通过描写环境,点出了别时的季节和地点。词人没有简单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氛围的渲染,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别离的意味。词中提到的寒蝉凄切、长亭晚和骤雨初歇等词语,传达了凄凉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中,词人写出了离别的情景。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示了仕途失意和与恋人分手的情况。词中的“无绪”一词表达了词人理不出头绪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割舍不下的思绪。而“留恋处、兰舟催发”则揭示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了不得不别的情景。情人紧握着手,泪眼相对,却无法说出一句话来。这两句表达了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生动地展现了情人伤心失魄的状态。
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通过“念去去”一词,词人告诉读者下面写的景物是他的想象。这句词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详细解读了《雨霖铃》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词人通过描写环境、情景和情感,表达了离情别绪和对前途的失望,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这首词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成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详情»
《雨霖铃》是柳永创作的一首双调慢词,描写了词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惜别之情。柳永在这首词中充分利用了双调慢词的特点,通过描写景物和氛围的渲染,将离别的凄凉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感受到深深的忧伤。
词的上片以描写别时的景色为开端,通过描写秋季的凄凉景象和暮色阴沉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通过描写骤雨滂沱之后的寒蝉凄切,进一步加深了凄凉的感觉。而“对长亭晚”一句的句法结构则更加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都门帐饮,留恋处、兰舟催发”则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冲突。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送别,然而词人却毫无兴致,因为他的思绪完全专注于恋人。这种留恋之情与兰舟催发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矛盾冲突更加尖锐。
整首词通过描写景物和氛围,以及词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表达了词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惜别之情。柳永巧妙地运用了双调慢词的特点,使词中的声情哀怨更加深沉,读之令人感到悒郁。这首词被认为是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六详情»
盾,使得情人们的离别更加令人心酸。最后一句“泪眼相看,竟无语凝噎”,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无尽思念和无法言说的痛苦,情感之深,令人动容。
《雨霖铃》的下片则是作者对离别的感慨和思念之情的抒发。作者以“寒蝉凄切”作为开头,再次点明了深秋的季节,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凄凉和伤感。接着,他用“长亭”和“兰舟”来象征离别的场景,通过描写情人岸边伫立、含泪举手目送兰舟消失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眷恋之情。最后一句“天涯共此时”,表达了作者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心始终相连。
整首词以婉约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柳永独特的词风。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情感与环境相融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离别的悲伤和思念的苦楚。同时,他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写情人们的依恋和船夫的催促,更加凸显了他们之间的无奈和痛苦。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对离别的描写和思念的抒发,柳永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变迁相结合,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这使得《雨霖铃》不仅仅是一首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一首具有普世价值的诗歌作品。
别离的思念之情。接着,“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这两句写词人在离别前的心情。他坐在都门帐中,喝着酒,却无法入醉,因为心中充满了离别的忧伤。他留恋着眼前的景色,舟船已经催促他上船离去。这种留恋与催促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下片则写词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表达了词人与恋人相对而泪眼相对的情景。他们紧握着彼此的手,眼中充满了泪水,却无法开口说出任何话语,只能默默地凝噎。这种无语的痛苦,更加深了离别的伤感。
接下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写词人离开后的思念之情。他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千里烟波的景色在脑海中浮现,而此刻的暮霭沉沉,楚天开阔,却无法与恋人共享。这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的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总结了整首词的主题。词人说,多情的人自古以来都会受到离别的伤害,而此刻的冷落清秋更加加重了他的痛苦。他醒来时不知身在何处,只见杨柳岸上的残月和清晨的微风。他意识到,离别后的岁月将会很长,而曾经美好的时光只是虚设。即使他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能够分享。这种无奈和孤独,使整首词更加深情动人。
总的来说,柳永的《雨霖铃》以其凄美的离别情怀和独特的写景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词中的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相互交织,使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忧伤和凄凉之感。这首词不仅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词人离别题材中的经典之作。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七详情»
。这种痛苦的离别情感通过对环境、事件和心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伤感。雨霖铃声悲凉,寒蝉凄切,都成为了离别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词中的离别情感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最后几句,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无法控制。这种对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心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雨霖铃》通过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的表现手法,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环境、事件和心理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伤感。整首词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柳永的慢词以铺叙为主,他的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与唐五代小令不同的是,柳词以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盛行于市井巷陌,因此更加受到欢迎。
下片则是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这里的“今宵酒醒何处”和“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接下来的部分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柳词被认为是“俗曲”,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而不俗。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五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